2024年04月24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我市创新“救急难”模式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郝腾飞

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推广“救急难”互助社建设,积极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有效路径,加快构建“物质+服务”救助格局,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救助需求,让社会救助工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望闻问切,早发现、早救助

“听说您前段时间生病住院了,现在怎么样啦?”

“对啊,我正准备去村委会说这个事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这不,县里的预警信息下来了嘛,我们就想着过来看看您,顺便问问您还有什么需求。”

这是2024年3月初,发生在全椒县马厂镇黄庵村的一幕,对话的双方是村社会救助协理员刘娟和村里的分散特困供养老人胡明政。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优服务”作用,通过线上比对预警、线下实地核查的方式,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救急难”互助社,是我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所开展的有益探索。区别于其他社会救助,“救急难”互助社资金来源有政府补助、村集体经济支持和社会捐赠等,资金账户建在村级,使用管理也由村级负责,救助范围更广、申请流程更简单、审批速度更快,同时,更加注重链接资源,提供服务类社会救助。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救急难”互助社1233个,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

靶向施策,解民忧、暖民心

“多亏了‘救急难’互助社,现在家里干干净净的,还有人帮我做饭、洗衣服……”说到现在的情况,刘宝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刘宝林,也是“救急难”救助的受益者之一。他是来安县新安镇七里社区的低保户,下肢瘫痪卧床近40年。村里“救急难”互助社成立后,帮他申请了“慈社联动”公益创投项目的专业照料服务。

“救急难”互助社,重点围绕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特别是其中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在给予适当资金和实物救助的同时,积极实施发放救助金(物)、志愿服务、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针对性救助帮扶,切实满足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慈社联动—关爱困难老人”“汇善系列—关爱困难单亲妈妈、关爱困难失独家庭”“伴你童行—关爱困境留守儿童”等项目13个,服务困难群众6307人次;向慈善爱心机构转介困难群众377人,全部得到救助。

公开透明,看得懂、信得过

按照“救急救难、实事求是、精准高效”的原则,我市给予“救急难”互助社自主审批权力,要求各互助社按照个人申请(或主动发现)、审核发放、结果公示的程序,自受理(或主动发现)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入户调查并形成审核意见,审核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救助资金(实物)发放或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上报。在救助完成的2个工作日内,将救助对象基本情况、救助原因、救助方式等信息,在村(社区)公开栏公示7天接受社会监督,并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做好救助档案管理工作,每月梳理汇总救助情况报乡镇(街道)备案。

同时,压实问责追责制度,落实“谁调查、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工作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互助社运作权责明晰、稳定持续。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救急难”救助4399人次,使用救助金172.06万元,平均救助办理时限在1.5个工作日以内。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整合资源、优化程序,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广泛宣传“救急难”救助的成功做法和先进典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数量、质量、效果相统一,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2024-04-24 ——我市创新“救急难”模式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2002.html 1 3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