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2日
第A03版:副刊

淮上军与杨穗九

□张汝套 唐更生 刘 欣 一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10月12日,武汉三镇光复,史称辛亥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的成功,激励了全国各地的反清高潮。11月,安徽寿州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11月5日,寿州光复。这次起义由同盟会领导,以农民为主体,先后光复了凤阳、怀远、五河在内的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淮上军光复寿州后,各路民军集议,决定成立淮上军。王庆云、张汇滔、张纶、袁家声、廖海栗、段云、毕靖波、权道涵、岳相如、李子久、杨穗九、李诱然、王占义等十三人为军统。其下设支队。最后淮上军编制十八个步兵营,马队、炮队各一个营。

完成建制后,总司令王庆云坐镇寿州,副总司令张汇滔率部西进光复颍上、阜阳,以及皖北其他州县;权道涵率部光复六安;岳相如率部光复凤台、怀远;杨穗九率部光复凤阳;袁家声,廖海栗率部东进攻蚌埠、五河以及以东地区。

凤阳历史悠久,古称钟离、濠州。明代为龙兴之地。洪武七年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同时分临淮县四乡设凤阳县。洪武十九年割虹县八都入凤阳县。府与县治于同城。凤阳以山命名定。《中都志》曰:“洪武七年迁府治于凤凰山之阳,赐名凤阳。”关于凤凰山,《清统一志》载:“凤阳县城内旧皇城东北之隅,府之主山也。府县皆以此而名。”《凤阳新书·城池卷》在解释凤阳命名时说:“国朝启运肇建中都,营皇城宫阙,席凤凰山为殿,势如凤凰飞鸣而朝阳,故曰凤阳。”

清代,凤阳城内即是府县治所,同时还是凤颍六泗兵备道,兼理凤阳钞关。兼督正关,设寿州正阳关,分关设临淮关、怀远、亳州、盱眙以及凤阳府治所,还曾在这里设过凤庐巡抚衙门。因此,至清末时,凤阳仍是皖北淮河两岸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其地位十分重要。

1911年11月18日,由淮上军军统杨穗九(寿州徐庙人,现属长丰县)率部由寿州出发,沿凤寿铺道安成铺、洛河(橛涧铺)、上窑、考城、刘府东进凤阳。淮上军抵达凤阳城的那天下午,城内满清官员已化装逃离府城。

在城内,有凤阳同盟会田亚豪(淑扬)作内应,促使守城的清兵打开城门。淮上军兵不血刃进入凤阳城内。凤阳道台毓贤逃至七里桥被捉回,交代了金库财宝的藏匿之处。驻守在龙兴寺外的绿营清兵不战而降。次日,杨穗九以凤阳县长的名义,发布安民告示,商店照常营业,同时宣布取消凤阳府,凤阳县由省直管。

2023年11月26日,我们去杨穗九的家乡——现长丰县罗塘乡鲁周村,访问杨穗九的孙子杨多祚。这是我们第三次去采访了。第一次,我们去长丰县杨庙镇实地调查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安徽工委遗址。杨家庙和徐庙相连,回来时准备去的,因为没有准确的位置没有找到。第二次,我们去时杨多祚带儿子去合肥住院去了。这次我们在一位田姓老乡的带领下,找到了杨多祚的具体住址。杨多祚现独居,不在家里。田老汉询问了一番,得知杨先生在一邻居家“捞门子”,于是他又热心地去邻居家,帮我们将杨先生请回来。

杨多祚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已经82岁高龄,身体很好,听力、视力正常,思路清晰。得知我们来了解他爷爷,他显得很激动,说:“我爷爷去世时,我已经十岁了,爷爷在世时,我已经懂事。那时候,他时而提起当年带领淮上军光复凤阳的事情,我们当地人都知道他是辛亥革命时期凤阳县第一任县长。”他详细地跟我们讲述了爷爷在凤阳七里桥活捉凤阳道台的经过,并且告诉我们他爷爷堂兄弟七人,他们是分支住在这里的。杨家祖上是明初山西移民,到了清代,家道殷实,有土地数百亩,房屋数十间,自家建有两道水围子和一道土围子。爷爷杨穗九上过北京讲武堂,1905年参加同盟会,在凤阳读过书,和田亚豪四弟激扬是同学,也是同盟会的同仁。

杨先生还带我们去看他爷爷的墓地,他说:“前几年,我们后代为爷爷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是长丰县政协林先生撰稿的,以我们杨家名义落款。”我们在杨穗九墓碑前瞻仰时,对辛亥革命志士的敬意油然而生!

回来的路上,我们很有感触,淮上军光复凤阳,杨穗九首任凤阳县长,是凤阳近现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永载凤阳史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024-04-22 □张汝套 唐更生 刘 欣 一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1869.html 1 3 淮上军与杨穗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