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刘 晨 通讯员徐晨曦)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打造制造强市、提升产业层次。
以链式思维为引领,聚焦八大产业链、六大支柱产业、“新三样”等重点产业上下游细分领域,积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坚定不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持续提升本地配套化率,先进光伏与储能、智能家电、健康食品、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将“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汇聚高端专业“人才链”,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释放新兴产业活力,深度挖掘未来产业潜力。一方面,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谋划建设“科创+产业”园区、“研发制造飞地”;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财税政策、资金补贴激励作用,支持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辟成果转化应用场景领域,将创新能力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产业全面提质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智能家电、化工、健康食品、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光伏、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等新增长引擎;抢抓新风口,谋划布局绿色能源、半导体、医药生物等前沿产业,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