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5日
第A05版:来安新闻

厚植文明之力

——来安县三城镇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三城旧貌换新颜,白墙黛瓦人欢笑。”自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来安县三城镇立足实际,将移风易俗融入乡村振兴,通过精准施策、志愿服务、典型选树、文化惠民等举措,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厚植向上向善文明乡风。

村规民约“约”出新气象

“热爱祖国拥护党,遵纪守法正能量。团结支持互相帮,文明村庄友邻好,党员带头作榜样……”走进三城镇固镇村,硬化路平坦整洁,两侧花木绿意盎然,整洁有序的院落与五彩缤纷的文化墙相得益彰,处处展现着生机活力。文化墙上的村规民约,读起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一股文明和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扑面而来。

“我们村变化这么大,环境这么好,村规民约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三城镇固镇村村民欧孝美连连称赞。

制定村民认可的“村规民约”,“约”出了固镇村的文明新风,也“约”出了基层治理新模式。如今的固镇村,通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推动乡村治理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村规民约俨然成为固镇村培育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新载体。

红白理事会“理”出节俭风

“有什么意见直接提哦,我们理事会认真听取大伙儿意见!”自天涧村红白理事会正式成立以来,通过每月定期召开议事会议倡导简办红白事,引导村民把尽孝融入生活中,把节俭嵌入心坎儿里。翻开天涧村的红白事备案台账,一笔一画记录着移旧俗、倡新风的故事。

在三城镇“新风堂”墙壁清清楚楚地挂起了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按照《三城镇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承诺书》要求,无论红事白事都提倡只办一顿宴席,按规定不超过15桌,每桌不得超过500元,每桌不超过15个菜,荤素合理,菜量适当,杜绝浪费,让村民大大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新风堂”的建设使用既遵循了地方乡风民俗,又顺应群众的意愿,通过引导和示范,满足了群众举办红白喜事的需求,有效遏制了铺张攀比之风。

志愿服务“暖”出真情

“王阿婆,您在家吗?”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钟思敏来到孤寡老人王阿婆的家中。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看着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王阿婆被她的真诚深深感动。

“她们陪我聊天、还帮我干活,就像我的亲闺女一样。”王阿姨说。

近年来,三城镇以文明村镇创建为统领,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依托智慧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城镇9个村分别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打造村级志愿项目,比如“智慧助老 乐享生活”“和平生态 共护家园”等,每月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影响力。同时,不断充实志愿服务团队的力量,通过自身影响力,鼓励更多村民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通过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擦亮志愿服务品牌,打造三城镇志愿服务新名片。

文化惠民“惠”出幸福感

“奶奶快点,演出马上要开始了……”,冯巷村5岁小女孩拽着奶奶的衣角蹦蹦跳跳往戏台方向去了,“别急啊,来得及……”奶奶笑着说,听说晚上有戏班子演出,孙女儿就高兴的不得了,饭都不吃要来看。

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伴随着演员们精彩表演,分享着村里喜人的变化成果,这也是三城镇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

“送戏下乡”活动是心系农村,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服务百姓的真切体现。截至目前,三城镇已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1场,场均观众60余人。下一步,三城镇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强化文化服务效能,走好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育人到根的文化惠民之路,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花”,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向群众传播正能量、营造新风尚,进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文化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路 萌)

2024-04-15 ——来安县三城镇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1346.html 1 3 厚植文明之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