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4日
第A06版:副 刊

一篇来自“欧梅”的自我介绍

2024甲辰龙首,梅花盛开之际,适值琅琊山荣入5A景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景仰欧公风范,领略“欧梅”的人文魅力,首届“欧梅咏芳”诗歌雅会近日在琅琊山醉翁亭景区举办。活动以社团、志愿者为主体,与花期同步,通过诗词朗诵、仿古人“捧笔拜梅”、古乐演奏、品茶论诗、讲故事等环节,引来了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大量关注,欧梅的形象及其所营造的浪漫氛围让人流连忘返,也引起了人们对欧梅有关文化痕迹和背后寓意的思考。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株梅花背后的独特故事,及其所承载的丰厚底蕴,欧梅自奉一篇自我介绍,请各位读者查收!

我的家世

欧公手植

我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在琅琊山亲手栽植的梅树,历代传承,世称“欧梅”。欧公自谓“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我的特征

老而不衰

我属于蔷薇科、李属植物,地理坐标为北纬32°17′8″,东经118°16′56″。我的身高约9米,离地两尺左右便开始分成四枝,茎粗二尺多,苍颜多瘢,虽经千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老而不衰。我生长强健,病虫害较少,特别是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花径大、花色亮且花期长,观赏价值极高。花期不抢蜡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古名曰“杏梅”。我在每年3月15日前后开花,当然也会根据具体的天气提前或者延后,花期约为10天左右,今年的花期比较长,主要是因为冻雨降温。我也会结果,果为杏梅类,酸甜味苦。

我的古字

从木从甘

琅琊山醉翁亭内有座古梅亭,其中“梅”的写法引来很多游客的兴趣。《说文解字》曰:“梅,莫桮切,枏也。可食。从木每聲。”但是我们看古梅亭的“梅”,很显然是从木从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金文中,“梅”是这样的: 。下面是木,象征树枝上长了一颗大梅子。后来为了表示它是一种植物,使它从木就有了表示酸果的“楳”字。

另外,“梅”还有古字作“呆”,是从“槑”字简化而来。与“杏”的字形正好相反。“梅”象征果实可含但是因酸味而流口水,而“杏”则象征味道甜美可口。这种字形相反且意义相反的现象在文字学中称作倒文造字。

我的故事

捧笔拜梅

“独爱此株翁手植”,“访梅原为访翁来”,因为人格力量的感召和文学作品的影响,来滁游览参拜的文人墨客代不乏人,李芳膺也不例外。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以画梅著称于世,当年担任潜山县令时,曾经代理滁州知州一职,相传李方膺刚到滁州,便打听我的所在,随后赶往醉翁亭,在我的躯干前铺下毡毯,摆上笔墨,纳头便拜,“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古梅亭前留下了捧笔拜梅的文坛佳话。

我的诗文

千年风雅

北宋以来,文人士大夫来滁州琅琊山瞻仰我,留下众多歌咏、题刻作品,其中,尤以明代南京太仆寺官吏、清代名宦文豪为最,王士祯、张鹏翮、吴国对、吴敬梓、薛时雨等都在醉翁亭前吟歌咏叹。这些诗词或咏我的品行高洁、傲骨正气,或歌我的超凡脱俗、含蓄温婉,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梅花的意象和内涵,也传达了后世文人士大夫对欧阳修高尚人格的崇敬之情,留下了永被传颂的千年风雅。

我的境界

花中巢许

在我脚下,有一方池壁上刻着“花中巢许”,关于这四个字,其实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

巢许,指的是巢父和许由,是上古的两位隐士。据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相传尧舜禹时期,尧帝要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认为这话脏了耳朵,逃到颍水河畔洗耳朵,世称“洗耳翁”。这时巢父恰巧准备牵牛饮水,他听说许由此事后,便把牛牵到上游,不想洗耳水污染了牛的嘴巴。后来,古人便把巢父和许由这样的上古隐士贤人,并称为巢许,以代指品行高洁、隐居不争的高尚情操。在文学作品中,巢父和许由的行为,被称为巢许精神,被用来形容人的高风亮节。

古代文人墨客最喜以花喻人、以芳比德、借花明志,中国人对梅花情有独钟,认为梅花能在寒冬中傲然开放,代表着高洁、坚强,所以陆游在《雪中寻梅》中,称赞梅花是“花中巢许辈”。清顺治九年(1652),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为我题写了“花中巢许”四字。

大家可别小看了这四个字,背后至少蕴含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花中巢许”,字面本意容易理解,一是欧梅花期独特,不与蜡梅争先,不与春梅斗艳,一如隐士的不争名利;二是以花喻人,用以称赞欧阳修品行高洁。

第二重境界:“琅琊巢许”,当从二贤堂主说起。从巢父、许由算起,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但巢父、许由的隐只是小隐。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上所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小隐于野只是洁身自好,但本质上是一种消极逃避的方式。中隐于市的“市”,还是一种目标不大、独善其身的世俗生活,客观上不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大隐于朝,身处朝堂之上,能做到的只能是“心隐”,“心隐”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隔绝,而是在现实环境中依旧可以保持初心。大隐之人,不单是独善其身,更是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追求。

如果从人格象征的含义来解读,假如谁可以作为琅琊山里的巢许,当数二贤堂主——欧阳修和王禹偁。

欧阳修在滁期间,宽简治政,倡导农桑,筑城强兵,“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纵观欧阳修一生,注重政史之事,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积极追求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一直行走在实现自己早年兼济苍生的理想道路上。

再来看早于欧阳修50年到滁州任知州的王禹偁,为政为文,都开一代先河,为人刚正不阿,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表达了忧国忧民、与民同苦的民本思想,虽大多数未被采纳,却为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在滁期间,体恤民情,鼓励农桑,政善民安,为官清廉,“俸外不教收果实,公余多爱入林泉”。

欧阳修和王禹偁都曾数次被贬,但初心不改,非为一己身名利禄,心系天下苍生,正如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中所言“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他们二人在滁州是小隐于野、在开封是大隐于朝,他们才是真正的隐士,若论琅琊巢许,二贤当之无愧。

第三重境界:“文学汴梁”,可以从北宋文学改革说起,欧梅除了作为植物名称,还是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人的并称,梅尧臣和欧阳修是宋诗的代表人物,而且同为北宋文学改革的代表人物。

北宋的文学改革,对晚唐五代以来险怪奇涩的恶劣文风深加裁抑,提倡平实的文风,代表人物是欧阳修、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苏东坡,把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

北宋文学改革,欧阳修是旗手中的旗手,王禹偁和欧阳修都曾在滁任职。梅尧臣和苏舜钦虽然没来滁州,但他们与欧阳修师友相称,互相唱和,苏轼受欧阳修影响较大,一直以老师为榜样。

随着《醉翁亭记》的横空出世,滁州名扬天下,因为道德师表、文章示范,以及五位领军人物与滁州的人际渊源,滁州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中心,一度有了“文学汴梁”之称。

欧阳修过滁以后,来此景欧、景梅俨然成为后世一种文化现象,欧阳修之所以受到历代景仰,除了作为文坛宗师,还体现在他的伯乐胸襟和君子节操。被后世称为“第一伯乐”的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前后,录用了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朱光庭等人,推荐了王安石、包拯、苏洵等人,得人之盛,号称一时。

从文学的角度读《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最容易朗朗上口。但我认为“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游也……”,可能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滁人出游之乐,观照的是欧阳修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之景,这才是欧阳修陶然的醉境。后人评价“盖公之于滁,非徒山水之娱”。所以解读欧阳修,并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是以山水为酒而醉于苍生,正所谓醉道不醉酒,陶然在苍生。

欧阳修来滁前,滁州是文化沙地,欧阳修来滁后,“教得滁人解吟咏,至今里巷嘲轻肥”,滁州文化史才真正进入了中国文化史的大潮流中。

山因文丽,梅因人传,花中巢许,名不虚传。

我的夙愿

保护传承

我作为欧阳修亲手种植的梅树,历经千年,见证了时光的流转,承载着文化的记忆,是欧阳修留给后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然而,受到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我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危机。2015年,两名游客失手掰断我的枝丫,所幸的是,只造成了轻微伤害。如果没有保护好,我将受到重大伤害,因为我属于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有必要将我们这些古树名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进行保护。

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我国《森林法》《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要求,强调了古树名木在生态、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为损害古树名木的可以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许多和我一样的名木古树,都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保护和传承。在这里恳请大家共同维护好珍贵的自然资源,让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依然枝繁叶茂,健康生长,为大家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和珍贵的遗迹。

2024-03-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0012.html 1 3 一篇来自“欧梅”的自我介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