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9日
第A03版:言论

撕去报喜的“颜面”

□唐剑锋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河北武安伯延公社调研“大锅饭”问题。当地有的干部弄虚作假、粉饰太平,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为了革命老区的颜面。”一些人为了“面子”不顾“里子”,只报喜不报忧,还总是有“理由”,总是为了“大局”,早将实事求是原则忘到了脑后。

怎样才能冲出基层个别人设置好了的“包围圈”?周总理的做法,为我们看到实情树立了榜样。为了弄清农村食堂的真实情况,周总理在武安的4顿午餐,就换了3个食堂,其中有当地干部安排的,也有随机抽查的;为了听取农民对“吃食堂”的真实想法,他甚至不打“招呼”,直接走进农户家里征求意见。周总理的调研方法,影响深远,至今在武安广为流传。

可怕的是,一些人为了不丢“颜面”,理直气壮做起假。天长日久,日久天长,变成了一种工作“常态”,一种工作“习惯”,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搞起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今天,我们大张旗鼓、旗帜鲜明提出大兴调查研究,就是要撕去报喜的“颜面”,看到工作没有做好的地方,看到群众的疾苦,看到忧愁的一面。我们常说,做好工作,不是发扬长处,而是“补短板”。什么是“补短板”?这里有个短板理论,又称木桶理论,是一个管理学比喻。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最高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桶壁最短的那块木板。

将所有短板补得和桶壁最高的那块木板一样高时,这只木桶盛的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在微纪录片《习近平调查研究的故事》里,我们看到这样的一幕幕:在河南南阳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庄稼长势;在陕西米脂调研时,他临时叫停了车,向乡亲们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在河北阜平调研时,他坚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村民家里保持原样,没有添置哪怕一个新板凳。这是为了看到真实情况,这是求实、务实、唯实的调研范例,更是撕去只报喜不报忧的“颜面”。如果只顾“面子”,就会糊弄上级,让基层群众受罪。

领导报喜不报忧,是一种投机心态。“有胭脂搽在脸上”,皆因“好话”能给自己带来某种利益和好处,能受到上级的认可和表扬,能成为职务升迁的“加分项”,能用成绩掩盖问题。这种有意识无意识地造假,就会导致错误的拍板决策,就会让政策制定出现偏差,甚至会导致工作推不动时轰然倒塌。个别人的一己私利,往往会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损失,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有人甚至指出:报喜不报忧造成的危害,不亚于一场腐败。

报喜不报忧,不只是工作错误,工作作风出现了问题,而是理想信仰动摇,是滋生了“当官做老爷”思想,是“政绩造假”。“政绩造假”,就是官场腐败,由此可以派生出各种问题,当官场上,全都是各种“喜事”时,谁还会去倾听“民间疾苦声”?“忧事”不说并不等于没有,也并不等于“形势一片大好”;当“忧事”掩盖不住的时候,就可能导致顷刻之间“山呼海啸”“地动山摇”。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撕去只报“喜事”的“颜面”。

“喜事”不是不可以说,而是要记住“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有了问题,不要隐瞒,不要掩盖,不要遮挡,不要回避,要勇于“上报”,引起上级重视和警觉,早日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补这样的“短板”,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的工作态度,正确的工作作风,正确的政绩观。我们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作,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

这是我们撕去报喜不报忧思想的底气,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觉悟。作为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把实事求是作为开展工作、推动工作的指导思想,才能赢得群众。有忧报忧有喜报喜,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工作作风、工作品质。

2024-02-2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9204.html 1 3 撕去报喜的“颜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