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堂(来自山东省济南市)
每当我乘坐南下的火车路过滁州时,总会想起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飞机、高铁飞驰而过,心中更是泛起波澜,一种敬佩之情从心底升起。
我既然生长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对于历史还是愿意研究一番的。在历代帝王中,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亦属于正常,但我一直对平民出生的朱元璋打心里认同。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勤政不懈,与任何一个帝王相比都毫不逊色。今天单就他的励志、勤政、爱民来说一说。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生于一个赤贫的农家。他幼年时非常困苦,父母和祖父母辛苦劳作却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父母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去做佃户,期望过上能糊口的生活。家里的四子二女,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1344年,朱元璋16岁的时候,瘟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好几个成员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另一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月底,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由于朱元璋秉性耿直,被赶出庙门之后,没了去处,只得流浪街头乞讨,不知遭了多少白眼呵斥,吃了多少剩饭剩菜,睡了多少屋檐旮旯。一晃一年过去,瘦小的朱元璋多少也长了一些个头。
艰难生活的磨砺,预示着他将来具有不凡的品质。他兴起于贫穷而无文化的农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出身于社会底层而成为一国之君,朱元璋认为,既为人君,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能滋长怠心,需要以身作则来勤求治理。
朱元璋的勤奋在称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他往往是通宵达旦地听名儒讲史论经。用今天的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恶补知识。当了皇帝后,朱元障更是不敢懈怠,他为了应付日理万机的繁重事务,每天四更便起床,天不亮就上朝,下了朝,稍有空闲就与儒士们谈史论政。到了下午三点左右,他又在朝堂听政,处理国家大事,直至黄昏掌灯时分才回宫。无论春夏秋冬,朱元璋数十年如一日。
励精图治的信念使得他更加强大。当了皇帝后,他不放过任何一件小事,每当要吃饭时,如果想到了一件事,就会立刻拿出纸片记下来,然后挂到衣服上。有的时候,朱元璋想的事太多了,纸片就会挂满衣裳,等到上朝时,朱元璋再一件一件地处理。他还有一个习惯,凡是奏疏上达,他就命令左右的人把奏疏中的事情节录下来,然后粘到墙上,最后分主次处理,这样下来,就使得墙壁上的帖子一天要更换好几次。也正是如此,朱元璋的治国理政深得民心、成效卓然。
其实,历经磨难的朱元璋身体并不特别硬朗,但即使有了病,他仍然坚持亲自处理朝政。“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这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朱元璋的爱民,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明朝建立后,他下令农民归田,奖励开荒,并且免除多种赋税。丝绸衣衫往往只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朱元璋下令农民也可以穿,农民地位远高于工商业者。对于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他更是严加惩治,为了使得人民有冤终可伸,他还特意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凡是在当地有冤不能伸者,都可以敲鼓申冤,他亲自受理。
朱元璋还特别崇尚孝道,规定各地都要善待老人,官吏定期要为老人们送去米面衣物等物品,他怕下级官员执行不力,还特意叮嘱礼部尚书以皇帝名义重申这项政策。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各种奖励,而且他们年老时还可以享受特殊待遇。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每日的饭食也仅仅是两道青菜外加一碟豆腐而已;他的龙床并无金龙,与普通床无异;他还命人在宫里开地种菜自给自足;龙辇上该用黄金的地方,他都让工匠以铜代之。
对于廉洁节俭的官员,他却很舍得,不但给予精神上的褒奖,还给予物质上的重奖。明朝官吏工资较低,或许就是因为朱元璋节俭的结果吧。
他的一首小诗歌,“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印证了他的励志、勤政、爱民。斯人已走多年,岁月漫漶,唯有日月星辰伴君眠。朱元璋其人,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