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信息归集共享
夯实信用基础
开展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培训会
开展“6·14信用记录关爱日”主题宣传活动
开展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推进会
联合开展现场推进会
开展全市市场经营主体信用宣讲会议
“6·14”信用记录关爱日活动现场
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将全市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推动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全力打造“信用滁州”城市品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健全机制,高位推进。建立健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召集人,常务副市长为副召集人,57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长效抓好工作落实。先后制定印发《滁州市2023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滁州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逐年调整优化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双公示目录,持续提升数据归集的深度和广度。
优化平台,创新功能。持续加强市信用平台和门户网站建设,优化数据归集共享交换、质量管控、监测分析、修复处理功能,为用户提供数据归集、信用查询等50多项服务。规范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归集标准,完善数据归集校验规则,扩大信用信息归集范围,2023年以来,平台共归集市县两级448家单位14.7亿余条数据,进一步夯实信用信息数据支撑。
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对照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认真梳理信用工作短板,精准发力,建立“日监测、周调度、月通报、季评估”工作机制。信用平台通过建立规则库,自动校验错误原因,跟踪疑问信息订正,实时督促预警相关单位,推动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全面归集、规范报送、依法公开,全面提升信用工作水平。
强化信用闭环监管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对企业而言是百姓赋予的口碑,是敲开市场大门的钥匙,“守信”一路绿灯,“失信”寸步难行。基于“信”,我市强化信用闭环监管,构建宽严相济、进退有序的信用监管格局,多维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沿着“信用轴线”走得更长远、更顺畅。
创新信用事前监管。开展信用承诺和企业信用报告应用,编制滁州市可实施审批替代型信用承诺事项清单,在公安、市场监管、民政等18个部门,150个事项中推动告知承诺,全面推动实施审批替代型、主动公示型、行业自律型、信用修复型等信用承诺事项,整合各类信用评价结果数据302.2万条。开发嵌入式信用服务查询系统,与政务服务大厅业务办件系统、市科技专家评审管理等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全面开展信用信息核查工作,做到“应查必查”逢报必查”。
推进分级分类监管。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在全市30多个行业开展市场主体行业信用综合评价,建立分级监管制度,结合日常的执法监管信息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进行信用监管评级评价,实行进退级全程动态化管理,并根据监管对象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信用好、风险低的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高的相应提高抽查的频次。
开展失信专项治理。开展失信治理百日攻坚联合行动,失信主体由2022年的5488家降低至2694家,退出比例达50%以上,目前全省占比最低。开展吊销未注销企业强制注销改革试点工作,2022年注销2000余家企业,2023年移出948家企业,强制注销555家企业,吊销156家企业。发挥“府院联动”合力,与合肥、南京等地探索开展失信被执行人跨区域联动治理,健全合作机制。集中开展“双屡”整治,强化集中约谈、现场督办、线上指导、异地协作等措施,确保100%清退。对失信记录较多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防止反弹。
强化信用惠民便企
服务实体经济
为更好地发挥信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加大对守信主体的融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相关问题,我市进一步强化信用惠民便企,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大力推进信用融资。升级完善滁州市信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缓释和共担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合作模式,累计开展17场银企对接活动,打造个体工商户专版、气候投融资、长三角联合贷款等滁州特色金融服务,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3年,平台已累计注册23.49万家市场主体,入驻金融机构30家、国有担保公司10家,上线信贷产品387个,累计授信1865.90亿元。
减证便民提升效能。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一改两为”会议精神,全面推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工作,以一份“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即可代替过去可能最多要跑40个政府部门开具的“无违法违规证明”,让“数据多跑路,企业不跑腿”,切实实现信用服务经济发展,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拓展“信易+场景”应用。升级优化“信易+”系统,不断完善“个人信用分”评价维度,在重点民生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化、市场化守信激励机制,推出惠民激励措施。与上海普陀区、江苏盐城、江淮八市等完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工作,在信用行业服务和区域“信易+”应用合作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让“信用有价”真正走向百姓生活。在安徽省2023年度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现场观摩会中,我市有4个案例入选全省信用惠民便企优秀案例、特色案例。
强化诚信文化宣传
营造诚信氛围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更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全面加强全市人民诚信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大力营造守信践诺的良好社会氛围,2023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文化宣传活动。
深入开展诚信宣传和信用培训。创新提出持续宣传“六进”方案,推进信用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公共服务场所、进社区、进商区、进企业等“六进”活动。通过媒体,在市属媒体及重点新闻网站重要版面、重点时段及显著位置统一开设“诚信建设万里行”专栏,并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诚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宣传诚信理念,弘扬诚信文化。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诚信文化理念,营造“知信、用信、维信、守信”的社会氛围。同时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开展多场次,多方式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培训工作,指导单位人员如何进行信用数据上报和平台的使用,2023年就企业信用报告推广使用、“双屡整治”“双公示工作”、严违企业治理等工作累计完成50余场次的业务培训,培训效果显著。
召开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2023年11月9日,滁州市召开2023年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平台优化创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重点领域失信专项治理、减证便民、“信易+场景”应用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并对下一步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做了部署。
人无诚不立,城无信不强。新的一年,我市将全力优化信用生态环境,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落实,抓基础、强监管、重应用、广宣传,全面提高城市信用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信用力量。
国无信不强,业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2023年以来,滁州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信用工作的部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信息广泛归集,信用监管深入实施,信用应用逐步拓展,失信治理全面加强,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信用滁州”名片越来越亮,并书写着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崭新篇章——
近12个月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稳居前30名,最好位次为第8名,2021、2022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位列全省第1,信用工作获国家发改委、省信用办致函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