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5日
第A06版:副刊

从《醉翁亭记》读滁州

□卢炳根(来自浙江省湖州市)

时至今日,我已三次认识《醉翁亭记》。

首次认识滁州,是在初中课本上学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

时光荏苒,我已经记不得当年的语文老师是如何讲课的,只好借我孙女的教案,复原当年的听课情景。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精巧。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所在之处。接着作者又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显示醉翁亭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为下文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段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画面。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作者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也许我当年的语文老师并非讲解得如此有水平,但这篇优美的散文佳作佳句,仍然让我印象深刻。文章词汇优美,意涵深韵,使我快乐,使我陶醉。它是文学的殿堂,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古代散文世界的云空,领取文学大家馈赠的礼物。

再识滁州是2014年,我们当年华东电力干校企管一班的校友在这里聚会,会后漫步在风景旖旎的琅琊山。作为一个外地游客,我第一次与琅琊山零距离接触。游览中,滁州的同学给我们介绍景区的风景,我才知道景之大、山之美、峰之秀和碑之多。

我们时而眺望远处的峰峦,时而观看近处的亭台。亭内石壁上镶嵌多块石碑,其中就有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我情不自禁从心底里涌现出一句肺腑之言:感谢滁州,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了醉翁亭,重读了《醉翁亭记》。

第三次认识滁州,是在不久前,单位同仁老李刚从滁州旅游回来,跟我谈起琅琊山和醉翁亭。

他说,今天的滁州,风景如诗如画,琅琊山景区的游客蜂拥而至,许多文学爱好者在醉翁亭前驻足。他们除了观赏山与亭的美景奇观外,更多的是为了唤醒个人创作的热情,将山的峻峭化成文字的高度,将亭的奇特化成文字的诗眼。所有这一切,都是今天爱好文学的游客们来到滁州观光游览的特殊使命。他还说:“去年滁州市全社会用电量是十年前的一倍还多!多么欣喜的数据。”用电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的增长标志着滁州的经济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读到了欧公在《醉翁亭记》里所描述的与民同乐。

听到老李这般话语,我仿佛再次身临其境。是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我曾经认识的琅琊山、醉翁亭,以及热情好客的滁州人,今天肯定会以崭新的身姿和面容,在迎候各地的游客再次光临吧!

明年,将是我们毕业40周年。待到春暖花开,我们再聚琅琊山,再续同学情。

2024-01-25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7694.html 1 3 从《醉翁亭记》读滁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