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0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长”风当歌“滁”争先

东靠南京、西接合肥,北枕淮河、南临长江,这是滁州的自然风貌。

坐拥“一山”(琅琊山)、“一亭”(醉翁亭)、“一书”(《儒林外史》)、“一文”(《醉翁亭记》)、“一帝”(朱元璋)、“一村”(小岗村),这是滁州的厚重人文。

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双圈叠加”城市,这是滁州的发展优势。

2023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滁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个最大机遇、最大红利、最大势能,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空间资源等显著优势,全力推动势能转化为动能、优势转化为胜势,接续奋斗、追赶跨越。

冬去春来,又是一岁,回看过往,奋斗创造奇迹,实干成就未来。

省辖市“赛马”评议中,滁州经济运行连续7个季度、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2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位列前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评夺魁……

成绩背后,见证的是安徽“第三城”谋势取势,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发展迎风起、乘势上。

谋“势”而动,开放之“滁”海阔

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一周时间,作为宁滁省际毗邻区招引的第3个百亿元项目,位于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的晶隆半导体项目的建设速度,刷新了项目落地建设的“南谯速度”。

刷新的是建设速度,小中窥大,看到的是相融的进度。

长三角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紧扣“高质量”、融入“一体化”、奋进“现代化”,滁州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发展大势,识势察势、谋势成势。

走过“大包干”“大扬子”“大滁城”,迈向“大江北”,面向更广阔的世界,在构筑起开放发展新高地的同时,向海而兴,滁州,战略定力始终如一。

落子“近邻”,布局“毗邻”。

搭建平台、深化合作,滁州于“一体化”中不断扩容“朋友圈”、延伸“产业链”、拓展“合作圈”。全域推进毗邻地区跨界合作,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安徽第一。

毗邻合作不断推向深入,如今,顶山-汊河、南谯-浦口新型功能区启动区一、二期15平方公里框架全面拉开,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1个、总投资840亿元,捷泰太阳能、飞利浦空调、晶隆半导体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天长-六合、明光-盱眙省际毗邻地区建设如火如荼。

结对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明光、定远、凤阳3个结对合作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帮扶园区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超200亿元。同时,合滁定远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园启动建设,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合肥都市圈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把握大势、借势用势,滁州正融“宁”而行、向“长”而兴。

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引进近1500个,其中沪苏浙项目占比超50%,新开工1200多个、新投产800多个……

顺“势”而为,发展之“滁”风劲

“要持续精准发力,弘扬‘拼’的劲头主攻‘双招双引’,奋力取得新成效。”2023年新春伊始,全市“双招双引”暨深化“一改两为”工作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许继伟向全市上下作了这样的动员。

从2012年至2021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由1212.5亿元增加到3362.1亿元,总量由全省第五跃升至全省第三,年均增长9.4%、居全省第一位。

发展的实践告诉滁州人,在区域竞争的赛场,“躺赢”不可能、“躺平”不可取,惟有实干兴滁。

2023年,9月20日,滁州隆基四期高效单晶光伏组件项目投产;10月27日,总投资201亿元、规划年总产能48GWh的力神电池基地项目投产;11月6日,旭合科技一期高效N型电池及组件项目投产……

透过光伏及储能产业强劲的投资势头,窥探滁州光伏产业从“一粒砂”到“千亿产业”。

“一粒砂”能做出怎样的文章?可以做出多大的文章?

滁州用事实告诉你,握紧“一粒砂”,能打造一条“产业链”,成就一个“千亿产业”。

滁州凤阳,“全国石英之乡”,石英矿储量、品位和综合利用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华东地区玻璃产业用石英原料70%以上来自这里。

资源优势如何变成产业优势?

我市坚持将光伏产业摆在全市八大产业链“领军”位置,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模式,全力招引国内光伏产业头部企业落户。

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光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连续两年在滁州召开。

奋进步不止,拼抢势不停。

2023年,我市聚力拼抢新赛道,发力“新三样”,鲜明提出打造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

“无中生有”的文章敢做,“有中做优”的文章善做。

今日滁州,已形成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硅基材料、绿色能源、新型化工和健康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六大产业企业数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近七成,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近八成。

与此同时,我市正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发力“双招双引”主战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476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21个、80亿元以上项目13个。截至目前,滁州拥有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超30万人,大学生超5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超85万,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蓄“势”而兴,幸福之“滁”情暖

不夜城小吃街、3D投影灯光秀、后备箱“夜市”、“宋文化”潮人文创……2023年5月27日晚,滁州古玩城广场,琅琊区丰山街道宋城夜市盛大开街,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元素,弥漫时尚气息和市井烟火,市民纷至沓来,“打卡”不断。

作为滁州中心城区、商贸区、人口集中区的琅琊区,如何更新城市,让城市焕新、市民暖心,始终是重中之重的民生课题。

琅琊区紧盯问题导向,制定更新策略。坚持“无体检不项目、无体检不更新”,开展城市体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精准查找“病因”,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道路交通优化、城市经济激活、特色风貌塑造、市政设施提升、存量资源利用、智慧技术应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我市紧抓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建设宜居宜业滁州。城市更新经验做法被住建部推广。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发展之重,重在民生。

我市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努力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2023年以来,10项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测评连续3个季度保持全省前2位。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实行“三公里”就业圈点对点帮扶,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和临时性专项岗位。全市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332个、公益性岗位3011个,实现129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新增技能人才19082人,14279人通过“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就业,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问题。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暖心实事。

让老年人的幸福“食”光更暖,我市全面做好老年食堂(助餐点)运营服务,解决低收入、失能、独居、高龄老年人就餐问题,全市已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63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104个。全市开办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共633所,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23.5万人。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在关爱“一老一小”中彰显一座城的民生温度。

聚焦群众所需所求,加大学前教育学位和托位供给,构建普及、普惠、有质量的托幼服务体系,2023年全市新增公办园学位3810个,新增托位4485个,有效解决“入园难”“入托难”“接娃难”等问题。

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把暖民心的事办细,把顺民意的事办好。

滁州加快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国家试点工作,围绕便民这个点,给幸福生活画个圈。

社区居民出家门步行约5分钟可达便利店、约10分钟可达农贸市场、约15分钟可达超市,“一圈一策”,让便民生活圈布局点位、业态结构、功能配置等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以高质量便民服务让群众居住更舒适、生活更顺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奋进的滁州,坚持把这些民生事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务民生之实,真真切切地增进民生福祉,力促“亭”好滁州的幸福指数更高、美好生活更好。

2024-01-1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6473.html 1 3 “长”风当歌“滁”争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