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我市聚焦“小切口”解纷推动“微治理”排忧

本报讯 我市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矛盾纠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措并举巧解群众“千千结”,有效筑起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构建“微机制”,同频共振齐发力。实质化解矛盾纠纷,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画好矛盾纠纷调处“同心圆”。市级建立了物业、医患、商事等“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9个,为纠纷调处提供专家后援;县级“一站式”调解中心实现全覆盖,集聚14类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力量,形成全闭环调处流程,“一条龙”为民解纷排忧;稳步推进“一站式”调解中心向全市111个乡镇(街道)覆盖延伸,整合辖区内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村(社区)委员会和调解组织等资源力量,合力化解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村(社区)加强源头预防,依托8708个网格,常态化开展排查化解工作,提高排查覆盖面和化解成功率,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同时,深化皖苏接边地区联合调解机制,2023年以来,联合排查矛盾纠纷6500余次,调处成功3700余件。此外,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尚法促和谐。

抓住“微线索”,前移关口事前防。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和预警机制,组织力量定期开展“上楼”“敲门”活动。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开展集中排查,分析研判、发布风险提示,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针对易发多发的矛盾纠纷,我市发动力量进村入户走访,分类别建立化解工作台账,有针对性制定化解举措,做到底数清、责任明、举措实。及时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性格偏执、行为反常等人员开展心理疏导,防止因矛盾纠纷发生违法伤人事件。2023年以来,全市分别排查化解邻里纠纷、婚姻家庭、山林土地、物业等矛盾纠纷10032件、5851件、3359件、3162件,占比达47.02%。同时,推动社会矛盾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将防范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推行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执法监督等制度,推动矛盾纠纷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管各领域各环节。

建强“微阵地”,贴近群众及时帮。全市形成以县级调解中心为重点,乡镇为主力,村(社区)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力量为补充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大调解工作格局。打造“百姓评理说事点”1402个,在“唠家常”的过程中,将群众诉求和意愿收集上来、将党的惠民政策宣讲出去、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2023年以来,收集纠纷线索14700余条,化解矛盾6700余件,法治宣传4200余场次。创新“调解+信访”工作方法,组织法律服务人员、人民调解员参与初信初访工作,对具有信访倾向的矛盾纠纷,引导群众有序维权,依法表达诉求。2023年以来,化解信访倾向矛盾纠纷907件,引导信访人选择人民调解化解信访事项矛盾纠纷154件。同时,我市构建了调解研判预警、动态监管、重大事项报告、经费保障、责任追究等5项工作机制,推进情理法“三位一体”调解模式。

用好“微力量”,专人专事专门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专人促专抓、以专抓增实效,做实矛盾纠纷化解大文章。深化“融媒体”普法,发挥“两微一抖”作用,开展紧贴民生实事热点的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全覆盖,严格审核责任,强化审核能力。发挥法律顾问服务优势,提供基础性法律服务、参与基层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协助村(社区)把关日常法律风险点等,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满足群众法治需求。全市111个乡镇(街道)均配备2名以上,692个村(社区)均配备1名以上专职调解员,规范调解员行为准则,引导调解员严格遵守和执行职业道德、工作纪律,树立廉洁自律良好形象,培养优良作风。突出“专业化”“实战性”“广覆盖”,将调解技能竞赛与岗位练兵结合起来,41名调解员先后在省、市“比武擂台”夺得佳绩。

(杨 明)

2024-01-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6187.html 1 3 我市聚焦“小切口”解纷推动“微治理”排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