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第A01版:要闻

绿水青山绽笑颜

——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全媒体记者汤 珏

生态兴则文明兴。

天朗气清,抬头远望是养眼的“滁州蓝”;西涧湖波光粼粼,环顾四周是郁郁葱葱的“生态绿”;站在始建于明朝的琅琊阁上登高望远,层峦叠嶂与林山云海尽收眼底,惹人沉醉……仲冬时节,行走在皖东大地,天蓝水清、空气清新,一幅生态秀美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此番美景正是我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例证。2023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与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增效“携手并行”的绿色发展道路。

让天更蓝水更绿景更美

蓝天,是生态环境好坏的硬指标之一。我市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高大气治污的精准度,让“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2023年1至11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1.5μg/m3,优于年控目标7.5μg/m3,优良天数比例达78.4%。

为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我市持续优化“1245”大气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强力推动污染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系统打好蓝天保卫战,对任何污染大气环境的问题和行为绝不手软。2023年以来发现的316个大气环境问题已全部交办,重点涉气生产线超标小时调度累计2861次、走航车高值点110个均已交办整改,抓拍黑烟车83辆、遥感超标166辆全部纳入重点监管库。

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我市着力谋划“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重点减排项目,有序实施118个年度重点项目。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市及时更新2022年市级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名录,推进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截至目前,气候信贷授信91.64亿元、放款71.78亿元,入库重点项目265个、总投资6985亿元。

天更蓝的同时,水也更清更绿。“南湖的水真是太清了。”时常在南湖晨练的滁州市民陈凤彬望着清澈见底的湖水,不禁发出感叹。见微知著,南湖水清岸绿的“奥秘”,正来自于在水环境治理上的持续发力。

2023年以来,全市2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累计水质均达标,全市水质优良比为85%,高于考核目标15个百分点。申请滁州市第四污水处理厂新建等8个减排项目;落实“一断一策”,开展“坚守断面保碧水”专项行动,初步建立全市入河排污口名录,定期抽查164个排污口,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抓实生态补偿,皖苏滁河新一轮跨省断面生态补偿协议即将签订,共同推进跨境水体水质改善。

在天蓝、水清的基础上,我市还扎实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暨“管固废 保安全”·夏季攻坚行动,规范危险废物管理。2023年以来,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治理新污染物,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394家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完成29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3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4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和81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年度任务。

生物多样性画卷生动呈现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黑鸢、小天鹅及大量其他水鸟汇聚,或振翅盘旋,或成群结队,或嬉戏觅食,或摇曳起舞……随着降温序幕的拉开,大批珍稀候鸟从内蒙古草原、东北沼泽和西伯利亚原野飞来明湖越冬,上演了一幅冬日精灵图。

因有华东最大的“池杉林”而得名的池杉湖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5800亩。景观区内河流交错,水陆相间,三面环水,景致优美,林鸟资源日益丰富,素有“百鸟天堂”之美誉。茂盛的池杉林、芦苇荡等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珍稀水禽、鱼类和底栖动物以及鹭类、雁鸭类等鸟类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场所。目前为止,景区共发现鸟类95种、兽类13种。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家底”,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和监管能力,我市印发《滁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2023年工作任务清单》,全面调查全市重点类群生物多样性本底,有效形成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

尤其是2023年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当好“生态卫士”,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相关数据显示:滁州优良生态指示物种持续增长;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世界濒危物种——桃花水母此前已大量现身滁州。

在强化生态屏障工作中,我市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多部门联合开展“2023清风行动”,查办案件7起;加大2022年度森林督查问题图斑查处整改力度,整改率94.4%。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多部门联合开展“2023清风行动”,查办案件7起;持续推进湿地分级分类管理,发布县级一般湿地名录5个,全市保护率57.8%。来安池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通过国家试点验收。

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入选首批省级森林碳汇试点,全省首发《林业碳票项目计量监测技术规程》《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规程》等2项地方性标准,全省国家储备林项目运营管理专题培训暨融资对接会在滁召开……

一项项喜人的成绩无不展示着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带来的“绿色福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市以多功能森林经营为导向,一体推进国储林、碳汇林、景观林建设,2023年以来,全市完成封山育林10.13万亩、退化林修复5.14万亩、森林抚育28.35万亩,建设国储林13.5万亩,培育高效碳汇林10.2万亩。

立足林业优势,我市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坚持市场化推进国储林要素保障基地建设,全市国储林项目累计获金融机构授信24.54亿元、到账5.68亿元,建设总面积达20.6万亩。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保护系统治理,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23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许继伟这样强调。

为促进产业转型绿色化,我市积极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聚焦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及先进环保领域,持续开展“双招双引”,全力拼抢新赛道。其中,光伏产业作为我国继高铁、核电之后的第三张名片,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兴起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也是未来全球先进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近年来着力推动光伏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产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

隆基乐叶、南玻、福莱特、亚玛顿……光伏玻璃行业各大企业“巨头”纷纷落户滁州背后的原因,与原材料的八成是石英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著名的“石英之乡”凤阳县也因此受到青睐。

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还要配合行之有效的“雷霆”手段。因此,我市也将以更大力度、更大决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链与产业链等多链耦合,助力建立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差别化监管模式,组织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生态区域违法建设问题整改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督察督办力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力争2025年前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以服务方式实现监管目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3年以来,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37件、排污许可证772件、辐射安全许可证63件,为华塑、泉盛、东方日升等40余个重大项目和企业提供全程帮扶服务。助力发展绿色产业,2023年以来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签约、新投产、新开工、在谈项目89个,总投资超1141.6亿元。

绿色发展离不开配套结构的优化调整与持之以恒的推广应用。未来,我市将全面聚焦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方位助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4-01-03 ——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6181.html 1 3 绿水青山绽笑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