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匠心“点亮”秧歌灯

——记非遗传承人章思林

见习记者程倩倩

“百花捧出秧歌灯,春风引来玩灯人;柳林黄莺唱新家,千家万户开秧门……”秧歌灯又名“宝塔灯”,该民间灯舞兴于明末清初,2007年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秧歌灯的第一代传承人,章思林见证、参与了秧歌灯兴起、发展、繁荣的全过程。曾获评省全民健身先进个人、市第二届“文化百优”先进工作者、滁州市好公民的章思林默默耕耘、呕心沥血但依然甘之如饴,用50余载的匠心“点亮”秧歌灯。

孜孜以求,探索兴盛之路

土生土长在来安的章思林自幼热爱文艺,学生时代曾多次荣获全县唱歌比赛一等奖,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演、编、写,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1969年,章思林成为大英镇文化站的一员。

从1969年至2008年退休,章思林在大英镇文化站工作39年间,把全部精力倾注到民间艺术当中,遍访当地秧歌灯艺人,和他们同吃同住,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本着推陈出新的精神,他把原来只局限于在广场表演的单一形式改为广场、舞台双重表演形式,把原来仿清时期的穿戴服饰改为现代民间歌舞服饰,同时在音乐、锣鼓、灯具上也大胆创新,将大英镇秧歌灯打造成与凤阳花鼓灯并称为皖东民间歌舞的“并蒂花”。

40年来,章思林带领传承团队演出上千次。1999年被中央电视台全过程录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节目向全国展示,2009年参加中国农歌会花灯展演,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应邀参加“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上海举办的花灯大赛,并荣获“最佳传承奖”,2021年参加第九届中国农民歌会演出……在一次次排练、一次次演出中,秧歌灯从被来安群众了解熟知到走进全国人民心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大的舞台展露光芒、发扬光大。

矢志不渝,坚定传承非遗

“锵锵咦锵锵、锵锵……”在大英镇综合文化站一楼教室内,章思林耐心地打着节拍指导志愿者队伍的表演。队员们身着鲜艳的表演服,一手拿着秧歌灯,一手拿着百褶扇,舞步多姿,吟唱优美。

退休后,章思林作出“余生献给非遗”的承诺。已经年过古稀的他,成立大英镇秧歌灯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系统传授民间歌舞表演艺术知识和技法;坚持每周组织“非遗课堂”,带领学员了解秧歌灯的起源与发展,学习扎灯、舞蹈技艺;把自己的屋子布置出一块制作秧歌灯的地方,通过打磨木材、竹条,裁剪来自南京、苏州的绸缎,贴上配饰等步骤亲力亲为制作所有的秧歌灯。他还自筹资金,布展了滁州市第一家乡镇非遗展厅,把自己苦心创作的演出服、参加演出的老照片、获得的荣誉奖章全部拿出供参阅。当谈到对秧歌灯的发展期望时,原本沉默寡言的章思林眼里闪动着炽热的光芒,他希望培养下一代继承人、将秧歌灯传播更广、擦亮省级非遗名片底色。如今,已经有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熟练表演技巧、能够登台演出的“小小传承人”,近两年来,他们多次在全县六一汇演、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中登台亮相。

今年75周岁的章思林依然精神矍铄,奔走在传承非遗秧歌灯的道路上,从青春岁月走到古稀之年,只为让秧歌灯等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这不是普通的爱好,这是一份初心、一种坚持、一份奉献、一种无私。

2023-12-29 ——记非遗传承人章思林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5867.html 1 3 匠心“点亮”秧歌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