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别称千秋大地,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翻开地图,不难发现,天长犹如“拳头”一般嵌入江苏,这一独特的地理特征既点出了天长先天区位优势所在,也勾勒出天长发展亘久不变的脉络所向。
目标向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天长始终不犹豫、不观望,主动出击、敢于作为,善借“长”风,向新而行,向海而兴,以实干业绩在长三角、在全省与强的赛、与快的比。正如天长市委书记贺家平、市长杜永冰在今年致新春贺词时所述: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论环境多复杂,我们加快发展的决心决不动摇;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们争先进位的目标决不改变;不论任务多繁重,我们富民优先的导向决不偏移。拿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坐不住”的危机感、“等不得”的紧迫感和“慢不得”的责任感,奋力在全国百强进位次、长三角争一流、江苏周边比高低,努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天长建设新局面。
记者手记:
穿过历史厚重的崇本门,走进物阜民康的千秋城。
打开天长这座美丽富饶的皖东名城,可以有许许多多截然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意境隽永的天官画。对于天长市民来说,广泛用于居家悬挂、新居落成、门市开张等重要场合的天官画,都表达着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现如今,画上的美好愿景早已变成现实图景。
我们用双脚去丈量,天长青春勃发的脉动和新景。“两航三高三铁”交通网络的构建,通用航空机场的开工,宿扬高速、滁天高速的通车。行之所至,皆是坦途,在17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筑就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骨架。
我们用双眼去观察,天长变化发展的月异与日新。一个个美丽新村,人在景中走;一座座精致公园,画由景中生;一栋栋温馨楼房,人们生活幸福;一间间智能车间,大家努力工作。目光所及,是60多万天长人民共享和谐盛世的优美画卷。
我们用双耳去倾听,天长拔节生长的韵律和跫音。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高邮湖畔,一声鸟鸣打破整夜的静谧,环卫工人用扫帚叫醒整座小城。田间现代农机的轰鸣声,写字楼里噼啪作响的键盘声,工地上钢筋电钻的撞击声。耳之所闻,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交响曲”。
我们用内心去感受,天长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和伟大精神。县域经济亮点纷呈,城乡面貌华丽嬗变,民生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那些汇集能量、积聚后劲的重点项目,正撑起新一轮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硬脊梁。一个个、一件件、一桩桩,心之所向,是不断刷新着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崇本门下,怀古幽思,历史、现实和未来交相辉映。吴头楚尾,面江枕湖,对于天长来说,过去仍未走远,未来无限可能。
天长,这座诗意灵动、梦想飞扬的城市,这座善于汲古润今、敢于守正创新的城市,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路承压前行、一路追赶奋进、一路砥砺前行,栉风沐雨铸就辉煌新篇章。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行走千秋大地,从乡镇街道到工业园区,从田间地头到厂矿车间,目之所及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处处可感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热度”与“激情”。
今年以来,天长坚决贯彻落实滁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拼经济、拼项目、拼投资,打好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组合拳,稳中向好态势更加巩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争创一流、走在前列。
■立足天长之“长”,靶向发力“实体经济”,将区位优势“变身”发展胜势
环顾天长,高邮、仪征、六合、盱眙、金湖等一圈江苏县域环绕,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没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
破局的关键,始终无法绕开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拼工业,打好全面振兴总体战。”正如今年2月20日,天长市工业经济、“双招双引” 暨创优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上,天长市委书记贺家平所说,天长当全速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冲刺“113”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系列数据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天长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这份家底的雄厚:截至11月底,天长市共有民营企业2.7万家,培育上市公司2家、百亿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30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7家。仅2022年一年,天长市新增私营企业3755户、个体户9550户,经营主体总数达8.9万户。
天长之“长”,“长”在哪?
既在于天长毗邻江苏,以良好区位不断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借船出海、向海而兴;更在于近水楼台先得月,“追风”民营经济发展风口,持续掀起了创新创业的全面热潮。
项目越来越多,企业不断壮大,做足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文章,天长产业发展基础也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新形势要有新对策,新挑战要有新思维。天长找准自身“长板”,做强长板,努力让优势“常青”。
1974年以800元启动资金创办的乡镇企业天康集团,从最初生产小农具,到五金机械,再到后来的仪器仪表,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温度仪表最大的生产商,占据全国细分领域市场的35%。
如今,天康集团仪表产业已从生产单一的温度仪表发展到生产温度、压力、物位、流量、DCS等五大系列仪表产品。
作为天长起步最早的产业仪器仪表,从天康集团发展的历程小中窥大,可以透视这一产业发展的全貌。
放大“存量”优势,天长深度挖潜、扩能,充分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做优做强仪器仪表产业。
天长市出台《关于扶持仪表电缆产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政策》等专项政策,从全面开花向推动产业集群集聚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施策、一企一策转变;从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向鼓励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市场升级等高质量发展转变。市财政每年投入仪器仪表产业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1亿元。
截至目前,天长市智能仪器仪表企业突破450家,其中规上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建成了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作为天长工业经济首位产业的仪器仪表产业,已形成了以天康集团为龙头、滁州高新区为基地的产业集群。今年1月,天长仪器仪表产业入围工信部首批100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2月,被科技部确定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做强长板,尤需发挥“长”处。
“重点扶持仪表线缆、新能源、合金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绿色食品、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械、电子信息三大潜力产业,构建‘3+3’产业体系。”天长市经济协作中心副主任卢荡告诉记者,天长正围绕优势产业,全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争“十四五”期间三大主导产业分别达到超千亿元、近千亿元、超500亿元的规模,三大潜力产业产值均超300亿元。
与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南京大学)合作,对天长三大主导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进行深入调研,编制6个产业发展报告,明确“双招双引”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紧盯产业转移重点地区,天长市主要领导今年以来多次赴苏浙沪等长三角重点区域对接重要客商、重大项目,做到项目对接高频高效、洽谈跟进及时精准,着力招引一批关联度高、贡献值大的高质量项目。
紧扣天长“3+3”产业体系,绘制产业链图谱。今年以来,邀请多家食品产业头部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参加圆桌会议,共同为天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把脉会诊、擘画蓝图。
一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在这一工作机制推进下,今年以来,天长成功落地安徽超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安徽鑫铂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再生铝等4个50亿元项目。
发力长三角,攻坚一体化。天长既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大文章,又加速推进平台空间等建设,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靠上去、接上去、融进去。
滁州高新区新增拓展空间18平方公里,为大项目入驻提供了承载空间;金牛湖新区的高教、科创等板块初具规模,起步区面积17平方公里、入驻项目26个;天长科创园已签约企业2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3家……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更广阔的“双招双引”竞赛场上,显著的招引成效数据更见证了天长“双招双引”的“累累硕果”。1至10月份,天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个,其中,5至10亿元项目6个,10至30亿元项目7个,3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6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9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8个,累计到位资金58.2亿元;境内省外到位资金158.08亿元。
新签约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大项目数均居滁州第一,以源源不断的项目建设厚植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后劲,这也就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天长发展的勃发胜势。
■聚焦环境之“变”,精准创优“营商环境”,以投资“洼地”崛起产业“高地”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天长之“长”,“长”在区位,以优势区位吸引人才、招引资本、落地项目,关键仍落脚在环境。
环境“优”不“优”,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它体现在企业家口口相传的口碑里,蕴含在一项项流程的简化过程中,更折射在“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办事效率上。
20年前,今麦郎集团初到天长市汊涧镇,第一间工厂正式投产时,企业账户上突然多了一笔款项,原来是天长市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兑现了招商时向企业允诺的政策奖补,这令企业十分感动。
这是在天长广为流传的一则“营商”小故事,暖心的过程换来的是故事有了更暖心的续集。
看中天长、选择天长、看重天长,今麦郎集团的不断“加码”天长,使其成为集团本部以外产业体系最全、面积最大的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涵盖面品、饮品等在内的多个项目。
而“今麦郎”扎根天长的发展故事,还跳出了“今麦郎”之外。龙头带动之下,生产方便面碗及瓶装水盖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上演了一出引来一个、带动一群、链成一圈的产业集聚发展大戏。
在“营商”中“赢商”,以商招商、以口碑引商,已成为天长市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
“我们始终坚持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服务。”天长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俞登桃表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项目建设、企业开办、服务群众的各环节、全过程,让创新创造活力在千秋大地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普力斯特测控技术(天长)有限公司创始人牟恒是一名“海归”,也是天长市政府通过“双招双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2020年3月,一次仪表行业会议上,天长一位仪表销售员认识了牟恒,得知他从事压力传感器芯片的研发与设计,被其学识和才能打动,遂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了天长市相关职能部门。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仪器仪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水平,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智力支撑。对这一信息,天长市相关职能部门“如获至宝”,领导带队立即行动,登门拜访、邀请考察,以“咬定青山”之劲促成双方于当年6月正式签约。
签约是完成人才和项目落户的第一关,留得住人才、发展好项目,还需要持续精准的服务保障。
从标准化厂房入手,依托“保姆式服务”,力促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3个月,企业引进全套德国自动化生产线,打造高效的智能制造无人工厂,产品量产后第一年就升为规上企业。
牟恒的创业方向是工业传感器,目前,量大面广的传感器产品,往往都被国外品牌所把控。所以,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决不能依靠企业单打独斗。为此,天长市积极“牵线搭桥”,让牟恒带领创业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将工业传感器装配上无线通讯技术,借助物联网突破“卡脖子”技术。
尊重每一位创业者,礼遇每一位奋斗者,天长竭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生态,推动的是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在牟恒的带动下,已有3位教授、博士生导师,5位博士和16位硕士来天长安家兴业,3家中德合资企业落户滁州高新区。
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推动助企惠企有温度、企业发展有速度。
天长依托省为企服务平台、“皖事通”平台“我要留言”窗口、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营商环境监督分线”话务端、“滁州市企业服务直通车”平台等方式“7×24小时”全天候受理企业诉求,涉及需要滁州市级层面解决的问题,由天长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做好对接衔接;天长市本级为企服务部门自行受理问题,3个工作日形成解决路径,7个工作日出具办理结果。
意见自下而上收集,问题当深入一线调研。天长推深做实领导干部“进企业、解难题、优服务”活动。
市级领导及各市直单位负责人分成63个组分组遍访全市673家规上企业,镇街、滁州高新区联系包保规下企业、为企服务平台企业(项目)。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遍访企业3968家次,在走访中解决问题102个。
天长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则通过微信工作群线上提醒通报,线下包片分组现场督察,季度营商环境调度会调度工作等方式,推进应办未办、办理不彻底、久拖不决等问题解决,并适时提请市作风办、市政府督查室督查督办。建立企业诉求办理满意度清单,限时反馈、及时回访,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今年以来,通过各个渠道收集到的问题全部闭环解决,办结率和满意率双100%。
“为抢占‘新三样’产业发展风口,我们亟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但用地保障有制约。”华林磁电总经理沈宏江说,当天反馈,下午就接到联系电话,第二天就有人上门对接,目前已协调解决。“这样的环境,怎会不向创业的朋友推荐呢?”
信息显示,前三季度为企服务考核,天长位列滁州各县(市、区)第一。省内对标先进、省外对标苏州,天长正持续擦亮“亭满意·天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全力打造要素聚集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高地”。
■锚定创新之“舵”,全力汇聚“创新因子”,让科创“关键变量”激活发展“最大增量”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从民营经济“起步”到县域经济“崛起”,在天长这片创新的沃土,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人们的血脉。
今年8月3日,一场特殊的节日在天长拉开帷幕,安徽“双创汇”走进天长专场暨天长市第31届人才科技节举办。追根溯源,这一人才科技节在天长肇始于1991年,每年举办,30多年,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如今,人才科技节已成为天长集聚创新资源、引进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搭建创新平台的一项大型活动和载体。
以“节”观“市”,不难发现,科技创新也成为天长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坚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正如今年8月23日到24日,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浙江湖州、上海杨浦区和徐汇区学习考察后,天长市委书记贺家平接收记者采访时这样所说。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工作部署,始终突出企业创新地位,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健全创新生态。”天长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赵林君说,重点构建创新生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招引创新人才、探索创新机制。
紧扣国家创新型县建设目标,出台《天长市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三年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试行)》,修订《天长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为3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兑现各级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资金5000万元,兑现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和高企所得税降低减免政策近2亿元。
全力培育创新主体。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分层培育创新主体,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9家,今年通过省级申报备案141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29家,总数达到417家。抓实规上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行动,扶持企业积极申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发平台,成功认定8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安徽埃克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天康集团科技成果“高性能温度传感器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创新驱动,平台作用不可或缺。天长围绕“3+3”产业链,逐步建立“一产业一研究院”“一产业一研究团队”创新体系。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建成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4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现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孵化毕业200多家。
如何引进高校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四题”模式在天长从探索走向成型,并被刊发在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上。2018年至今,共促成160多项校地、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日常“小问题”1000多个。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天长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在求“新”求“质”中广泛集聚创新人才。
今年,天长成功举办第五届“贞仪杯”双创大赛,累计报名118个项目,晋级总决赛12个,项目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项目申报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58%的申报人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省级、市级人才称号等。
同时,紧盯创新人才,精准发力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双招双引”工作,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大学大院大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天长创办、领办企业。
今日天长,创成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连续9年位居全国创新百强,今年5月份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因创新而变的天长,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科创生机,催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