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包增光)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1万人;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年均增幅分别达到5.6%、8.1%;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实施安心托幼行动……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谋划实施50项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今年,我市精心布置的这50件民生实事,包括促进就业、社会救助、困难群体救助、教育惠民、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体服务、城乡建设、公共安全等十大类,既涵盖暖民心行动有关内容,也有新的拓展和延伸。
围绕促就业,“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数量达到城市社区的63.2%,全市已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7万人次。围绕社会保障,城市、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城市、农村低保标准的1.78倍、1.36倍,全市新增167个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围绕交通出行,我市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便民停车行动。围绕公共安全,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创建,保障重点民生食品安全,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
牵挂人民急难愁盼,关心群众安危冷暖,全市各地尤其关注困难群体救助相关民生实事的落实落细。今年以来,各地积极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为2万余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推动实现残疾人较高质量就业,持续优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高等教育阶段及中等职业教育残疾学生资助项目。同时,积极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强化困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在教育惠民方面,我市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全面实施安心托幼行动,用心推行老有所学行动,积极开展困难学生资助。文体服务方面,我市组织参加第十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推动“15分钟阅读圈”建设,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卫生健康方面,加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实施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开展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等。
在环境保护领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核查,加强对全市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监督管理。城乡建设过程中,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积极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快递进村”,实施文明菜市行动,加强对户外劳动者的关心关爱。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深的关切。我市在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强信心工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走向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