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作为滁州新地标的市奥体中心,成功夺得‘鲁班奖’这一最高荣誉。”日前,2022至2023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结果发布公示,滁州市奥体中心成功入选获奖工程名单。这也是滁州市本级首个获此荣誉的房建工程。
我市重点打造的拥有国家体育建筑甲级标准的奥体中心项目,获得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是我市全力加大惠民体育项目谋划、加快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群众健身服务水平、推动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我市的体育事业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生机盎然的景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日趋增强,体育产业规模效益日渐扩大,体育强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前不久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3名滁州籍运动员摘得铜牌,振奋人心;刚刚过去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中,滁州女子手球队勇夺金牌,惊艳全国;还有女子轮滑球全国第二、男子手球全国第三……一枚枚奖牌收入囊中,无不展示着滁州体育的实力和自信。
每一滴汗水,都因梦想而熠熠生辉。
竞技体育的出类拔萃,离不开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的“伯乐”。我市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体育人才茁壮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激励青少年增强学习本领和竞争能力,培养他们提升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确保竞技体育水平更高、后劲更足。
让兴趣在学习中产生,让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让素质在竞赛中养成。我市依托传统特色学校和各级体校,做强做实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深入推进体教高质量融合,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优势品牌项目,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育人氛围。
特别是手球这一滁州体育传统优势项目,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东方手球之都”建设,全力打造“小手球大世界”青少年体育运动品牌。此外,游泳、射击、举重、排球、武术、散打等运动也取得长足进步,还积极向省训练单位输送优秀运动员。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让人们拥有更强健的体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除了摘金夺银的竞技体育,广场舞、健步走等群众性健身运动,同样展现着健康滁州之路上的矫健身姿。
琅琊山顶,登山族健步如飞;风景道上,自行车飞速前行;健身房内,青年们挥汗如雨。开放的公园、美丽的绿道、免费的场馆,处处有健身爱好者的身影。铿锵有力的广场舞、活力满满的健步走、刚柔并济的太极拳……
人们用多种方式燃烧卡路里,全民健身早已蔚然成风。
为进一步支持全民健身,让群众体育活动更多、氛围更浓,我市以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升人民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印发《滁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快乐健身行动方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并成功承办安徽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与此同时,市级全民健身运动会、足篮乒羽舞三级联赛常态化开展,参与人数逐年增长,群众参与热情日渐高涨。新形势下,我市特别注重打造重点活动、精品活动,创建“一市多品、一县一品”全民健身品牌。天长茉莉花体育节、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明光钱杆操等具有皖东特色的滁州品牌赛事深受欢迎,声名远播。
在聚焦便民利民方面,我市努力让体育设施分布更均、配套更全。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我市精心编制“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以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为重点,建设“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目前,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3694个,面积89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平方米。建成体育公园12个,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市县两级“五个一”全覆盖,乡镇“三个一”完成率达75%。建立健全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推进体育场馆、校园健身设施低费、免费向社会开放。
除此之外,在体育业态培育工作中,我市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体育与旅游、康养等行业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具有滁州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全椒县大墅龙山旅游度假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来安兴茂旅游度假区被授予“长三角地区精品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称号,定远球类产业园获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清流河等4个体育公园被评为“省级体育生态公园”。全市体育产业产值位居全省前列。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去年,我市成功承办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对于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竞技体育为省争光、为市添彩贡献度,推动体育产业更好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将以此为新的激励,坚决扛起建设体育强市“争当表率、争作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书写体育强省建设的滁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