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成
跨越三大洲,离家18个月。
2022年9月4日,经过近半年的专业培训,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中国(安徽)第十批援南苏丹医疗队的蒋兴宁、岳涛、王天成、姚慧妤、方飞、刘文景6名队员从广州启程,历时30多个小时的辗转飞行,抵达南苏丹国家首都——朱巴市朱巴教学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北京时间2023年9月12日,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使命的他们随队载誉归来。
这一年来,6名医疗队员直面新冠疫情考验、克服环境陌生、条件艰苦、远离家乡亲人、语言习惯障碍等一系列困难,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与其他队友一道努力工作,传递友谊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下,援建的南苏丹朱巴教学医院学科建设和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医疗队在皮肤科及整形外科、五官科、骨科、妇产科、儿科及新生儿科、影像科等方面颇有建树,为提升南苏丹本地医疗水平、深化两国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恶疾守护生命显仁心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的回信中写道: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回信在中国援非医疗队中引发热烈反响。
“在世界任何地方,我们对生命都应该给予尊重和敬畏,为此,作为医者应该竭尽所能、倾其所有。”这是所有援外医疗队队员的心声。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一批批医疗队传承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仁心仁术为增进受援国人民健康福祉、提升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宫颈疾病是南苏丹女性的多发疾病。詹妮弗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妇女,但长期受慢性阴道出血及其导致的重度贫血的困扰。在当地医院被误诊为癌症,相当于被判了“死刑”,绝望之下,詹妮弗的丈夫带着妻子到中国医疗队碰碰运气,寻求最后的安慰。妇产科姚慧妤医师为詹妮弗检查后发现她患的并非恶性肿瘤,纠正了诊断后,姚慧妤积极帮助患者改善贫血症状并免费为她进行了手术。术后,队员们又为她赠送药品和营养食物。在医疗队医生们细心照料下,詹妮弗很快康复。此事在南苏丹朱巴市引起一时的轰动,当地媒体在头版头条整版报道。她的丈夫特意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亲自送到姚慧妤手中,以此表达对中国医生的衷心感激。
一年中,滁州市医疗队6名队员共接诊患者8800余人次,施行各类手术180余例,参与危重抢救50余人次。这一年里,队员们将自己融入了南苏丹的土地,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精湛医术和仁心大爱更赢得当地人民的尊重和信赖,展现出中国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期间,医疗队的事迹被以《黎明报》为首的南苏丹多个当地媒体,以及《新华网》《新华非洲》《安徽商报》等国内媒体多次报道。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回顾这一年半的援非工作,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援外医疗队员们表示:“我们始终牢记祖国的重托,在受援国践行以仁心仁术造福南苏丹人民,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
对援外医疗工作来说,只有授人以“渔”,才能为受援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也正是在这份共识下,除了常规的医疗服务,医疗队还重视做好对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帮带。医疗队员们通过授课、教学查房、业务查房以及疑难杂症病例讨论等方式,“传帮带”当地医生,传授中国的先进医疗理念和方法,并从医疗管理、规范流程等方面带动医护人员提升素质,填补技术空白,以精湛的医术治愈多例疑难病症。
对于每一位援外医生而言,他们身负双重责任,既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也是传递友情的使者。为此,医疗队队员们积极做好公益行为,常态化探访、慰问朱巴附近的孤儿院,定期给孩子们检查身体,并送去牛奶、面包、饼干等食物和饮用水、药物等物资。同时,队员们还多次深入非洲腹地,先后前往上尼罗河州的法鲁济油产区和琼格莱州东特维克县偏远州县地区,为那里的贫困居民开展义诊活动,送去健康和温暖,并全力为在南的中国同胞提供医疗保障。头痛感冒了,找医疗队;手划了个口子,找医疗队;吃不香睡不好,找医疗队……这已是在南苏丹的中国同胞们的共识。
在队员们回国前夕,朱巴教学医院的院长安东尼·鲁派特地来到医疗队,送上一封饱含情谊的感谢信。他在信中说道:“感谢中国的医疗同仁们,你们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不仅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还为我们的年轻医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培训。借此机会,我们也要对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各位优秀的医疗专家的派出医院表示衷心感谢。”
如今,“中国医生”早已成为南苏丹一张金字名片,当得知医疗队要回国,当地人民专门赶来告别,向医疗队员赠送了礼物。这也是中国医生援外医疗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对于蒋兴宁、岳涛、王天成、姚慧妤、方飞、刘文景这一批医疗队队员来说,援南苏丹任务已告一段落。但他们表示,一朝援外,终生队员,他们将会持续关注南苏丹医疗事业发展、关注整个援外医疗事业,只要祖国有需要,他们会随时听命,为国家援外工作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