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迎来通水10周年。
10年来,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入山东61.4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6800万人。2019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河北、天津调水5.87亿立方米。
从江都水利枢纽起步,世界最大规模的泵站群逐级“托举”长江水北上。10年来,东线不断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推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发挥防洪排涝效益,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工程文化作用凸显。
南水北调 优化水资源配置
南水北调东线从江苏扬州市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出东平湖后“兵分两路”:一路输水北上穿越黄河到达鲁北,一路输水向东抵达胶东半岛,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千米。
“东线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实现了多水源协同配置,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初步构筑了东部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井书光说,东线同时完善了苏北调水工程体系,联通了山东调引长江水的渠道与胶东半岛的供水大动脉。
东线打通了长江干流向北方调水通道和奠定了地方水网基本布局,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则有力地促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它将供水范围扩展至河北、天津,为保障津冀地区春灌储备水源,为雄安新区等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环保治污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副司长袁其田表示,东线通水10年来,为解决受水区水生态和水环境长期性、累积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水源,为沿线环保治污工作发挥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
东线通水前有“酱油湖”之称的南四湖,通过治理,水质已由当初的V类和劣V类升至Ⅲ类,跻身于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已重返南四湖定居。
统计显示,东线通水以来,共向沿线生态补水约11.9亿立方米,受水区的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由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5万平方公里。
在强化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面,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向京杭大运河补水3.34亿立方米,助力京杭大运河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次实现百年来全线水流贯通。
黄金水道 畅通南北经济循环
“东线打通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堵点,解决了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的痛点,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袁其田说,东线发挥水资源战略配置作用,解放京杭大运河运力束缚,释放山东、河北等地潜在优势资源要素生产能力,实现南北之间各类资源和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畅通流动,有助于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东线对水源区和沿线地区投资数百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促使沿线地方政府在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一批新型生态环保产业。
航运方面,据统计,受益于东线的水量保障,京杭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已达877公里,大大提高了区域水运能力。
同时,大运河文化经济得到相互促进。江苏境内注重水利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水利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了一批水利风景名片,促进了沿线旅游资源质量提升;山东境内组建了台儿庄等6处南水北调文化建设试点基地,把地域文化与水利工程有机融合。
“南水北调正在激活千年运河文化,东线工程与文化融合持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井书光说。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