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凤阳县府城镇齐涧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宛如错落有致的“银飘带”,大棚里,一片片清新绿意映入眼帘,莴笋、菊花心、芹菜等蔬菜蓬勃生长、生机盎然。
“我一共有13个大棚,春季主要种植辣椒、豆角、黄瓜等,秋季主要种植莴笋、菊花心、芹菜和蒜苗等蔬菜,别看这些菜现在小小的,还有3个月就可以采收了,预计各类蔬菜可以收获1.3万公斤。”蔬菜大棚承包人查丛志笑呵呵地说道。据了解,查丛志一共承包了20亩地,全年收益约22万余元。
“我们只需要把菜种好,品质有保障,销路不是问题。”查丛志说道。经村委会积极对接,这些蔬菜主要销售与村集体合作的企业承包的学生食堂、企业食堂,群众负责种,村两委帮忙卖。
发展产业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自2017年起,齐涧村先后建设两期蔬菜大棚对外发包,不断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产业,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带动了群众增收。
村书记介绍,大棚建设地块,原本是一些低洼地,村民只能种植一季水稻,由于水利条件不好,收入甚微,特殊年份还会亏本。大棚建成后,不但村集体每年收益6.5万元,村民每年还能获得85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让村集体和群众实现了“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愿景。
此外,齐涧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精准面向低收入脱贫人口设置了8个公益性岗位,增加低收入人员的收入。“以前每年农忙之后没活可干的时候,都要外出去找零工,挣钱贴补家用,找到的零工又累又赚不到什么钱,自从村里对外承包果蔬大棚,我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而且是做我们拿手的种植采摘的工作,一天就有100元的收入,真的非常开心。”齐涧村村民陈树齐说道。
下一步,齐涧村将依托资源优势,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引进科技化培育手段,种植更加优质的果蔬,并且将蔬菜大棚园区打造成田园综合体,形成“旅游+生态采摘园”的田园经济发展模式,增加村企收入,在致富路上稳步前进。
(李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