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我市织密编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纵深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力度,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机制、搭平台,巩固衔接有基础。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工作要点,列入对县(市、区)绩效考核指标,压紧压实责任。建立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协调、研究解决社会救助重难点问题。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在全市116个乡镇(街道)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安排专人负责业务办理和申请协助,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建成全市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开发配套移动端应用,求助人员可通过皖事通“皖救一点通”、微信公众号、智慧救助APP等移动端直接申请救助,变“上门求助”为“线上求助”。

提标准、扩范围,兜底保障有温暖。按年增长不低于4.5%,连续9年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目前,全市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786元、757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400元、1028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的稳定性,落实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政策措施;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残疾人扩面到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二级肢体残疾和一级视力残疾,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今年1至9月份,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06.77万人次,发放低保金5.63亿余元;月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25万余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和护理补贴1.84亿余元。

细比对,常走访,动态监测有数据。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通过线上比对预警、线下实地核查的方式,建立低收入人群数据库,并定期更新、动态调整、不断完善。线上,加强民政、医保、人社、卫健、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交流联通,实现信息互通、数据互比、资源互联。线下,组织动员乡镇(街道)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社会工作者等经常性走访困难群众,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重大变故等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并将变化情况录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目前,已汇聚各部门共享信息1835.34余万条,建立16.64万人的低收入人群数据库。

分层救,综合助,优服增能有创新。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并及时足额发放保障金。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员,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及时以临时救助形式展开“先行救助”。对新申请的低保或特困人员,在审核确认后的3个工作日内,按照申请对象审核确认的人均月补助标准发放临时救助金。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力度,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专项社会救助,推动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

严要求、实整治,规范管理有力度。建立监测预警和协同办理定期跟踪追查机制,将预警处置和协同办理情况列入对县(市、区)的考核,对不能及时处置和反馈的,实时监督提醒。严格落实低保经办人员及村(居)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员制度,大力推广运用“互联网+监督”;持续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治理,采取交叉互查和“四不两直”等方式,全面核查低保政策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抽查78个乡镇(街道)169个村,入户调查643户1448人,全市共落实近亲属低保备案1095人。 (郝腾飞)

2023-10-2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2259.html 1 3 我市织密编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