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第A03版:副刊

韦应物的秋思

□蒋 华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后,多次在秋天思念友人。如他“怀君属秋夜”,就在秋夜怀念一位邱姓友人。现在他枯坐寒斋,屋外绵绵秋雨突然浇湿了思念,让他想起这位全椒道士的好友,也在思念中温暖无助的自己。《寄全椒山中道士》诗道:“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从诗意看,诗人想到此时的风雨正吹打着好友打柴的身影,该携壶佳酿,穿越风雨,到全椒深山去寻找他从山涧回家的脚印,然后用酒的火焰点燃红泥小火炉,通宵煮的不是白石,而是共醉秋夜的友情。可惜漫山树叶,提前给大山覆盖一件过冬的棉被,将你的足迹捂得了无痕迹。我到哪里去寻找茫茫的你?除非把满山黄叶清扫一遍,才能裸露你“半肩风雨半肩柴”的脚印。

首句“今朝郡斋冷”的一个“冷”字,不仅是身冷,风雨催寒,也是心冷——期待友情的取暖。在思念的风雨中,时年47岁的诗人也步入生命的深秋。好在你在修道、我在写诗,都在做未眠的幽人,清修人生的化境。如此落叶满空山有啥要紧,难料的茫茫世事中,你永远走在我的心里。“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我想,全椒道士若能感应到诗人心中的火焰,足以慰藉他尘世的风雨历程。

从韦应物的生平看,他既重友情,更重视民情。时任滁州刺史的他,可不是北宋就任太守的欧阳修,在滁州山水中与宾客畅饮,与民同乐。而是发愁空虚的国库,“仓禀无宿储”,百姓又在如山的徭役和赋税下流离失所,“徭役犹未已”。疾病缠身的他虽然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无法让乡亲们摆脱徭役和贫困的折磨,“邑有流亡愧俸钱”,他愧对每月的工资,因为自己的工资都出自百姓。

流离的百姓也触动了诗人的心扉。他曾是唐玄宗御前身骑骏马的护卫,在安史之乱的硝烟中,也汇入“腹作千雷鸣”的难民潮,饥肠辘辘。这让他对百姓的饥苦感同身受,“邻家孀妇抱儿泣”,爱莫能助的诗人心如刀绞……在“落叶满空山”中,似乎就能听见“穷秋卧滁城”的诗人,为再也回不到“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而叹息。所幸的是,“披衣露更寒”的诗人没有像全椒道士那样避居深山、逃避红尘,而是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的担当和意志,竭尽所能地践行为民谋福的责任和使命。难怪宋代的范仲淹和朱熹读到韦应物的“邑有流亡愧俸钱”之句时,赞为“仁者之言”和“贤矣”,都认为他是一位说良心话、办良心事的贤臣。历史也如实证明,公元791年,寄宿苏州寺庙的诗人,连回长安的路费都没有,不久客死姑苏。但享年55岁的诗人绝对不知,他怀想好友修道的全椒,千年后诞生了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文豪——写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吴敬梓!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秋天之后就是冬天,当冬去春来,滁州西涧又长出幽草,黄鹂又要在山涧的树上唱歌。千年了,春潮焦急地穿过一遍又一遍的雨中,没有人告诉我,诗人就像一艘孤舟,永远横在春潮中。

2023-10-25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1967.html 1 3 韦应物的秋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