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第A06版:副 刊

盘点滁州历史上的“双星”故事(一)

□骆跃泉

近日,由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滁州市委网信办主办的“一起看星星 一道看风景——江淮分水岭的星空”网络主题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有幸全程参与。在关注江淮分水岭人文和星空的历程中,引起了笔者对历史上在不同时代照耀滁州人文星空的“双星”现象的思考。

临淮关今为凤阳县临淮镇,古为淮夷之地,北濒淮河,南控群山,为皖、豫淮上要冲,春秋时在此初建钟离城,实为钟离国国都。

春秋时期,势力比较强大的有盘踞汉中平原的楚国、雄居吴越山水的吴国,中原腹地反倒是一些势单力薄的小国各自为政。据《左传》和《史记》记载,公元前623年,在长江、汉水流域逐渐强大的楚国,积极向东北方向发展,先后灭掉舒、庸、萧、徐等小国,淮河流域大多被强楚吞并。

在东南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不甘楚国独家做大,为了阻止楚国的北进,派出使者游说北方各个小国家,谋求共同对抗楚国的策略。公元前576年冬(鲁成公15年),吴国与以晋国、鲁国为代表的北方诸侯集团(包括晋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邾国等)在钟离城签下了盟约,建立起抵抗楚国的统一战线。

此后几十年,楚国、吴国和北方诸侯国集团争雄天下,形成了前三国时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钟离结盟实现了大国邦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自从钟离会议上吴国与北方诸侯集团结盟,吴国和楚国便成了公开的敌人,从此拉开了吴、楚争雄的序幕,因为朝楚暮吴的拉锯战,让江淮之间的滁州开始有了“吴头楚尾”之称。

清流大捷

唐朝末年,国势衰微,群雄并起,演绎出五代十国的中原逐鹿。当时有两支劲旅,一为北周,一为南唐,大体上以淮河为界。南唐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战备防务,欲在江北择地设立军事屏障,当时备选之地有三:北为定远磨盘岭(今南谯、定远交界的磨盘山),中为滁州关山岭(今清流关所在关山),南为江浦骆驼岭(今南京浦口老山林场)。三地以攻防条件而论,关山岭一带最易守难攻,对于地理上成为长江最后一道防线的金陵(南京)来说,起着前卫作用,所谓“自古割据江东,拒北之兵,水恃长江,而陆以是山为要”。遂于此处建关,派兵扼守。因隋、唐五代等地属清流县,所置关隘故名“清流关”,史称江淮要塞。

后周显德二年(955)冬,后周乘淮河浅涸,南唐防务懈怠,自正阳关架浮桥渡淮攻寿州,拉开进攻南唐序幕。南唐主李璟为加强淮西防御,派出五万人马,一路由神武统军刘彦贞率兵两万驰援寿州;一路由江州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在古曲亭山(今天的皇甫山)、关山一带屯兵三万用来策应。后周军队抵寿州攻城月余不克,周世宗柴荣难免焦急:“寿州围困以来,唐兵已派数路兵马增援,皆从清流关而出,朕欲派一大将去攻清流关,不知何人愿往。”此时,任职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主动请缨,带五千人马向清流关进发。

赵匡胤所部相较守军人数并不算多,正面直逼很难讨巧,遂迂回至全椒神山寺扎营休整,沿石沛、花山一线来攻关,初攻失利。情急之下,赵匡胤带领几个亲信和卫兵寻访乡村野老,以谋攻关捷径,得一赵姓学究指路后,回营作了部署。次日午后,一方面安排高怀德、郑恩关前叫阵,组织佯攻;另一方面安排赵匡义带领石守信、张琼等,领兵一千,趁着夜色,按赵学究所指小径,取道大北关,翻山而入,浮水渡过西涧,兵马隐于滁城西门外树丛之中,等候天明厮杀。天刚发亮,关外得到赵匡义已入关烧毁敌方粮草的火光信号,开始里外夹击,南唐军阵脚大乱,皇甫晖、姚凤率部退守滁州,因西门被围,东门有吊桥,欲绕道奔至东门入城,升起吊桥自守。奈何周兵乘胜追击,拖住不放,皇甫晖被迫应战,赵匡胤挥剑击之,人马俱坠桥下。皇甫晖被擒,看见大势已去,姚凤率众解甲请降,自此兵威如破竹,尽取淮南之地。

赵匡胤因为此战功劳较大,受柴荣赏识,此后不断得到提拔,才有了后来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所以大宋王朝视清流关为赵氏江山端命之基,在滁城曾建端命殿以祀圣迹。

临淮关

水陆雄关

临淮关与清流关

滁州襟江带淮,南接金陵,北望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清流关、临淮关,一直是冷兵器时代陆地、水上的军事要塞,华夏历史跌宕起伏,曾分别转运于斯。

清流关

濠梁观鱼

庄子与惠子

庄周、惠施一日同游濠上,见一群鲦鱼在水中悠然游动,庄子说:“白鲦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从从容容,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两位大家在此谈学争辩的逸事,被后人视为美谈。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此傍水建造观鱼台,史称“濠梁观鱼”,以之相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相传,今临淮镇附近的“梦蝶坊”“惠子窑”,就是当年庄子、惠子寓居之处的地名,亦是庄子死后的葬身之所。

庄子、惠子“濠梁观鱼”的佳话,也是成语“从容不迫”的出处,开启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先河,历代园林建筑中,观鱼台、知鱼槛之类构筑,也都渊源于这一典故。历代文人对“濠梁观鱼”多有题咏,其中以苏轼《观鱼台》的“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和黄庭坚《秋思诗》的“悲莫悲于湘滨,乐莫乐于濠上”称最。绘画方面则以有南宋画院盟主之称、“南宋四家之一”的李唐据此所作《濠梁秋水图》为代表,较好地描绘了这一逸景,现存天津艺术博物馆。

庄 子

临淮关地处淮河中游,濠水、淮水在临淮关相汇,小镇一分为三,一如武汉三镇的微缩版,《庄子·秋水篇》所载的庄子、惠子“濠梁观鱼”的故事就发生在临淮关。

惠 子

唐大历六年(771),唐太子庶子李幼卿任淮南路刺史兼领滁州本道副使,其时琅琊山并无正式名称,李幼卿来滁得知东晋琅琊王司马睿曾“驻跸于此”,遂视此山曾有王气,不该寂寂无闻,于是约请法琛禅师,共商在司马睿寓居的核心地带建设一座寺庙,以彰故迹。

据载,公元771年春三月,李幼卿与法琛禅师绘制了建寺的草图呈报朝廷批复,并请命寺名。一天夜间,当时的皇帝代宗李豫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进山中一寺院,美如瑶台仙境,恰巧侍从送来琅琊寺设计图,唐代宗看到呈图与自己梦中所见一模一样,觉得这是难得的吉兆,于是欣然御批“宝应寺”为寺名。“宝应”二字既是应验梦境,也是他初登皇位时所用的年号,在那极其讲究“避讳”的封建时代里,把皇家的年号赐作寺名,实在是莫大的恩赏。由此可见,当年的宝应寺由于皇帝的恩宠,地位必定非同一般。琅琊寺建成以后,随着中唐的兴起,琅琊山逐渐从自然景观变成人文景观,李幼卿当居首功。

盛世唐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多位文化名人来滁仼职或为瑯琊山写下诗文,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最突出的是大诗人韦应物仼滁州刺史时,写下了“一诗天下知滁州”的山水名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景如画,动静结合,心清水远,脍炙人口,像一幅清幽的水墨画,历代称颂。

此外,韦应物还写有《游琅琊山寺》《游西山》《西涧种柳》《咏雪》《寻简寂观瀑布》等一大批诗作,对滁州多处美景作了精彩的描述。《再游西山》诗中写道:“南谯古山郡,信是髙人居。自叹乏弘量,终朝亲薄书……”在《饵黄精》诗中写道:“灵药出西山,服食采其根。九药换凡骨,经著上世言……”把琅琊山写成仙境出灵药的“髙人居”处。韦应物居滁期间,为滁州尤其是琅琊山周边美景作了有力的传播,开启了滁州山水文化的先河。

李幼卿

开山先达

李幼卿与韦应物

琅琊山是镶嵌在皖东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晋王封,因以名山”人尽皆知,作为历史文化名山,少不了历代贤达的耕耘,其中李幼卿和韦应物当属开先河者。

韦应物

2023-10-1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1681.html 1 3 盘点滁州历史上的“双星”故事(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