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初为人师,来到了来安县第三中学。我面对的是一群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觉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学习容易知难畏难,缺乏拔优的勇气和底气。怎么才能让学生从“要我学”发展为“我要学”,提高内驱力呢?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基本营养物质》这一章节后,我带领大家到市场调查牛奶的常见品牌和销量,在实验室完成牛奶所含主要成分的测定,以及蛋白质的含量等,出于食品安全角度的考虑,我们又对一些可能残留的有害物质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宣讲。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我们带着作品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最终获得安徽省科技创新省二等奖。2019年高中化学新教材运用,增加了研究与实践,化学与职业等板块,化学与职业板块中介绍了水质检验员,恰巧校园内有一条美丽的小河,我和同学们实地取样,同时在实验室完成水质的检验,并撰写相关论文,获得安徽省论文评比省三等奖,在实践和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兴趣大增,并建立了自信。在2021年滁州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中,我所授年级化学单科优秀率位于同类学校第一。基于学科的辐射作用,同学们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高考时考得比较理想。师生共长,我也被评为“滁州市优秀班主任”。
2021年秋,我到来安中学工作,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实践和实验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我认识到,应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
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课时中,热水器2-3年需清洗内胆同时更换镁棒,免换镁棒和电子镁棒除外,结合此情境素材,分层次、有逻辑的挖掘情境中的问题。热水器的内胆为什么比外壳更易腐蚀?热水器内胆生锈原因是什么?“镁棒”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定期更换?为什么“电子镁棒”免更换,但不能断电?通过教学活动环节的互动,帮助学生一步步生成知识。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引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从重视金属腐蚀,到设计防腐措施,再到改进防腐方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达到分析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高阶思维水平。同时对课本吸氧腐蚀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使生活化、微型化、绿色化实验走进课堂。经过如此思考和改进后,也取得了一些收获,我取得了滁州市优质课一等奖,《微型化角度创新化学实验》获得安徽省论文评比省二等奖,此外,我还发表期刊文章两篇,完成课题一项,在研实验课题一项,并有幸荣获了安徽省第四届“教坛新星”的称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学习,让实践和创新实验走进课堂。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做一名专业性、学术性的老师,不被灯光霓虹所迷了眼,守住心底的星辰大海,在教师这样平凡的岗位上,我将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做一名不断追索的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