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通讯员杨海燕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对照市委一号文件重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这条主线,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强化动态监测排查,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发挥11093个村组网格、11596名网格员监测作用,加强日常跟踪走访,力求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常态化监测帮扶18.3万脱贫人口和1.7万监测对象,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成果稳定可持续。高效运转预警线索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全市乡村振兴系统与13家行业部门常态开展部门数据筛查对比,实时监测防范化解各类返贫致贫风险。全市共推送比对信息近20万条,有效推动监测对象信息精准,帮扶措施及时。集中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大排查,逐项建立问题、措施、责任和时限“四项清单”,实现一体整改、立行立改和限期整改,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并持续巩固。
狠抓产业就业增收,持续增强致富内生动力。强化就业帮扶,今年全市脱贫人口返岗就业人数7.69万人,超年度目标任务6.42%;开发公益性10356个,超任务数63.22%。强化产业帮扶,今年投入产业帮扶衔接资金5.66亿元,已实施98个项目,累计形成联农带农富农资产项目1791个,有力促进脱贫增收和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全市新增贷款金额2.55亿元,户贷率20.02%。积极打造“庭院经济”,通过采取规划引领、政策资金支持、组建人才队伍、金融服务“四项举措”,融合人居环境整治、“新业态”发展、基层网格治理、乡风文明建设“四项工作”,大力推动庭院经济,有效拓展农民家庭经营性增收。今年以来,全市已有106个行政村发展庭院经济,累计带动813户脱贫户、监测对象户均增收6400元以上。
强化资金项目管理,积极发挥重点项目强村富民作用。我市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分析预警机制,分季度通报调度,督促各地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进度。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强化联农带农载体建设,提高脱贫群众经营性收入。全市1788个帮扶项目,带动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1224户发展生产、2932人务工就业、8470户资产收益、21733户救助帮扶。对8658个历年扶贫(衔接)项目资产建立台账,确权管理,完善收益分配使用,不断提升衔接资金政策落实成效。
深化“五大帮扶”,集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巩固成果。今年以来,全市继续开展市级领导定点联系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市县各级领导赴帮扶点调研走访达1072人次。各定点帮扶单位既着眼于救助式帮扶,又通过开展特色帮扶,实施系统帮扶项目,促进帮扶点经济发展,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464.1万元,引进各类资金858.2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67个,各级帮扶单位领导赴定点帮扶村调研走访1788人次,帮助帮扶点销售农产品4006.4万元,采购农副产品4390万元。常态化开展镇村结对共建互学、干部挂职交流工作70余人次。强化驻村帮扶,持续发挥领建作用。凝聚社会力量,全市1055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兴村”项目1401个,惠及697个村,其中投资经营类项目860个、投资总额124.06亿元,公益捐赠类项目541个、捐赠资金及物品折合金额281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