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小岗北大荒现代农业示范园
王念念
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5%,滁州2018—2020年连续3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天长市、来安县分别于2021年、2022年获省政府激励。今年3月,滁州成功入选国家级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国6个市】,计划2023—2027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6万亩,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为高标准农田。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一串串闪亮的数字,一项项耀眼的成绩,生动记录了我市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
夏末秋初,走进全椒县石沛镇枣岭村,5000亩高标准水稻田进入抽穗期。放眼望去,阡陌交错,绿油油的稻田,焕发着生机,孕育着希望。据悉,这里以前没有机耕道、水闸,机械作业、灌水排水都很不方便,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后,水泥路、水闸、泵站、杀虫灯等完善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真正具备了沟相通、路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生产条件,有效保障了粮食稳产增产,农户的“钱袋子”也更鼓了。
在种粮这件事儿上,滁州可谓铆足了干劲。为了人民的餐桌丰富,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市坚持高位推进,强化政策引导,坚持“四条原则”,实施“八项工程”,在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再发力、再部署。
坚持高位推进。市县均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整域推进高标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召开高标准农田部署会、推进会。同时,强化政策引导,制定了整市域推进试点工作方案,出台了《关于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一体部署,
坚持“四条原则”。坚持集中连片、整村推进。以镇村为基本单位,统筹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村推进”。坚持以线带面、梯次推进。从2022年起,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引领向整市域推开,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坚持先流转,后建设。统一由村集体和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后,对田块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推动碎片化耕地连片整理。坚持突出效益、良性互动。自2022年起,按照“多增地、多节地、多改水”原则,大力推进新增耕地和旱改水,以产生的收益来实现项目扩面提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实施“八项工程”。即: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现“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渠通畅”;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让有效土层厚度和耕层厚度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田美乡村工程,推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田园综合体建设相结合;智慧农业工程,推动传统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宜机化改造工程,确保大中型农业机械地块通达率100%;改革提升工程,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统筹盘活利用农业用地、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生态优先工程,积极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病虫害生态防治、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利用等;建后管护工程,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险,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
聚焦金融保障,破解建设资金缺口
在来安县大英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幅幅“良田美景”映入眼帘。该示范区项目建设面积0.5万亩,建设地点在大英镇安徽耘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投资需求1000多万元。为解决该项目资金问题,我市统筹整合拓展建设资金,共筹集项目资金1530万元,于今年5月份顺利完工。
“示范区采取生态沟渠、木桩护坡、田间生产栈道不进行硬化等建设,辅之稻田画、轨道农业、农事体验等措施,促进了农旅结合,示范区已获批滁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滁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称号。目前与滁州市教体局、来安县教体局、南京造福一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展合作,年计划接待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学3万人次,收入达500万元,形成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业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资金保障是我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一环。根据整市域试点方案测算,全市2023—2027年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6万亩,按照亩均4000元投入,需要资金162.4亿元。除去中央和省补助资金55亿元外(按照2023年面积和标准测算),还需市县配套107.4亿元。
面对资金缺口的巨大压力,我市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在稳定财政投入、引导社会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资金,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扩面提质。
成立投融资工作专班,印发融资方案,明确项目投资主体、统筹资金使用及管理、建立项目偿债机制。加强项目谋划,各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旱改水”入库项目、土地承包收入和新增粮食产能收益等为支撑,精心包装项目进行融资。加快资金落地,市、县乡村振兴投资平台,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乡村振兴金融大会,为投融资主体和金融部门提供供需洽谈、招商引资和金融服务。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落实融资31.7亿元、支出4.72亿元。2023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谋划融资36.16亿元,已授信26.75亿元,已到位7.7亿元。
聚焦机制创新,突显项目建设成效
聚众智,汇众力。我市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协同推进”原则,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业宜居。
坚持部门联动“一体化”。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项目谋划、设计方案确定、工程实施以及新增耕地的核定等各个环节加强指导,重点对项目产生的新增耕地和“旱改水”措施及成果进行专业把关和专项验收,据统计,2023年项目,全市预计产生新增耕地9477.7亩,“旱改水”3.02万亩,所有数据由县(市、区)自规部门审定并出具证明;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配合对项目招标投标出台指导意见,加强过程监管。同时,市委、市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对市直单位和县(市、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压实各级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筑牢农田保险“安全锁”。在原4个县(市、区)试点基础上,2023年,全市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已累计投保面积110万亩,保费9350万元。强化数字赋能,推广应用高标准农田管理信息化系统,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使用和管护实行全程动态监测。今年,天长市、来安县等4个先行试点县(市),已到承保期,市农业农村局会同承保公司就管护工作中存在短板、痛点、难点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专项《高标准农田管护方案》,构建职责明确、权责一致的管护体系,实现“五有四确保”的管护目标,天长已开出损毁理赔第一单。
打造农民增收“助推器”。充分利用农垦集团规模化、专业化优势与土地托管工作有机结合,辐射带动滁州市更多区域提升农业“三大体系”现代化水平,实现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目前,全市参与垦地合作的农事服务组织达20家,覆盖全域8个县(市、区)。2022年,北大荒集团下属农服集团在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流转土地近10万亩、发展粮食订单生产15.1万亩、开展重点环节农事托管服务31万亩。探索北大荒集团和省农垦采用“EPC+O”方式,运营2023年度3万余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下一步,我市将按照整市推进试点的节点要求,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标准实施建设、高要求项目监管、高效益经营管理,举全市之力,把试点工作做实做细,切实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守护粮食安全。
南谯区施集镇花山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