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4日
第A03版:副刊

父亲的《马家回忆录》

□作者:马茂平

家父马欣美,1933年出生于乌衣古镇,于一年前因病去世于广州,去世周年之际,捧起他病榻前写下的万余字《马家回忆录》,肃然起敬,读完回忆录,终于知晓了人们常常困惑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向何方?原来我们现在的家族是东汉时期叱咤风云的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铜柱堂一直就是家族的堂号,忠诚果敢、勤学有为的家风传承至今,我对“一脉相承”有了更深理解。回忆录里记载着我们这个普通家族世代变迁的艰辛历程。

祖辈因避疫病从皖南迁居而来,耕读传家,曾祖辈时家族中就各自分工,或为学读书,或为工从商,或为医救人,或为农持家。我的祖父是个读书人,1920年师从汪树德老先生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现滁州中学),学成后兴办家塾,是一个能用英文上课的先生,教书育人半辈子。父亲幼年随祖父迁居乌衣镇旁的马小郢,那时大家庭中姐弟九人,他男子排行老三,自幼随祖父读家塾,天资聪慧,又勤学多劳,少年时考取滁县中学读初中,解放前夕避战火只身辗转就读皖南九华临中、宣城中学,中学时代英俊斯文,学业优异,擅长古诗文,精于蝇头小楷,还通懂俄语,解放前后因二哥马欣良在读金陵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弟在读滁州中学,姐姐们出了门,余弟年幼,毅然弃考大学并多次放弃谋公职机会返乡务农,替教书先生的父亲担当家中农田劳作重任,保障了全家生计及兄弟学业完成。少年时的他就具远见卓识,曾劝说祖父卖掉乡下田产进城市营生。解放初他娶何氏建英为妻,生育五个子女,秉承耕读人家传统,坚持让每个适龄孩子入学读书,和祖父要求一样尽力让女孩有读书机会,大跃进灾难之年艰难地保全子女一个都不少,培育两小儿考取学校进入公职,算是圆了自己未曾实现的大学梦。小儿子马茂军学至博士后,著书立说,多次荣登《百家讲坛》,评为“珠江学者”,进入国家级人才库,担任国家重大社科专项首席专家,如今成为知名教授和博导,并有志于创办学校,培育千千万万职业技能人才。如今大家庭里四世同堂,后辈儿孙三十余众,始终秉承“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祖训和忠厚本分家风,现在成年子孙们各执一技,多在一线城市中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延续着书香门第、教育世家的传承。

家父虽然一直务农,但也未放下心中的笔。解放初曾当过夜校扫盲老师,文艺宣导员,文革后多年兼任生产队会计,一直账目分明,从不侵占集体分毫利益,常帮乡邻代笔文案书信,每年春节给全村家家户户代写春联,邻里和睦成了他的开心事,时间久了,乡邻们都称他“马三爷”。年迈后随子孙迁居广州二十余年,常年坚持徒步登山运动,满头银发的背影,俨然一离退休“老革命”,近九十高龄还能用微信看头条,过起城里人生活,总算又圆了风华少年时的进城之梦。病重住院期间,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要做到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一定要懂得感恩。父爱如山!

在家父《马家回忆录》里,我还读到了断续文字里的感恩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感恩中国共产党赶走了罪恶的日本鬼子结束了无家可归的惊恐日子,解放时感恩毛主席结束连年战乱带来了社会太平,改革开放了感恩邓小平同志结束了世世代代的穷苦贫困生活,如今新时代感恩习近平主席让老百姓都过上了未曾梦见过的安定富足的好日子。

这本《马家回忆录》,是家父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2023-08-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8156.html 1 3 父亲的《马家回忆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