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1日
第A05版:要闻·公益

避免“误操作” 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束舒娅

义务教育“独立开设”劳动课已整一年,各地各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劳动教育热潮,也出现不少“误操作”。因此,务必高度重视当前出现的这些影响劳育实践效果的“误操作”,谨防影响劳动教育目标达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误操作”之一:劳动实践的反智主义

在校园空地种果蔬、在校外基地体验插秧割麦等,是劳动教育的热门选项。当大中小学生都涌向农田,劳动教育不仅陷入同质化、失去学段特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主要内容”也被窄化。高频出现的“劳动教育”,在现实层面依然未能跳脱霍夫斯塔特指出的“一系列教育问题都是源于漠视”。以回归农耕为代表的“守旧弃新”式劳动教育,只基于劳动的刻板印象,漠视新时代劳动的丰富样态,漠视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背离现实体认的反智主义,也有违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削弱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难以达成劳动教育认识世界、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等育人目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体现时代特征”“避免一刀切”。具体到农耕劳动,更需置身“希望的田野”,引导学生在躬耕与技术并用中,认识农业及各类生产劳动的变革,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并不断塑造更好的自己。

“误操作”之二:劳育文化的反劳动倾向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这本是劳动教育“真题真做”的实践需要,但往往走向以出力流汗代替品质引导的“反劳动”。一方面诸多学校的必修学时悉数分给实践,忽略了劳动法规、通用劳动知识等理论普及和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将直接参与劳动代替对劳动的教育性设计,有劳动而无教育。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教育。一味强调劳动,疏于劳动观念的教育引导,很容易适得其反,让学生轻视劳动、厌恶劳动。劳动教育除了实践性很强外,同样是一门科学。要避免更多南辕北辙的“反劳动”倾向,需要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对劳动的辩护,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主基调。教劳结合的主张,将生产劳动引入教育视域,“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需要深相契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此为学理起点,较之提高生产力的谋生价值和工具属性,更突出通过劳动、为了劳动、关于劳动的教育内涵和习惯养成。

“误操作”之三:劳动评价的反个体取向

劳动教育评价在劳动教育实施中经历了几个变化:最早期失语真空,此后虽有评价但片面用劳动成果衡量育人效果,如今则不同程度存在以单次表现代整体定性。

按课标设定,义务教育的劳动课程涉及三大类、十个课程群。如同智育中有的语文好有的数学强,劳动教育中学生们擅长的也难有绝对均衡。如果因为一个学生在清洁中不得章法就忽视他可能在烹饪中的出色表现,便是教育评价的反个体取向——不顾个性,只往一个模子里刻。更复杂的是,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得“又快又好”,但只是急于摆脱劳动、应付老师;有的看起来笨拙一些,却有不屈不挠的劳动意志。

劳动素养评价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为依据,需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要形成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系统评价,可引入学生自评、组间互评等多元主体,既关注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也关注个体成长的增值,实现学生的自动自治,走向自主自觉自由。

“生产劳动中的思想教育不是自发产生的。”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谨防以上影响劳动教育效果的“误操作”,需要与时俱进将更多劳动新形态纳入教育教学视野,按照教育的逻辑精心设计劳动实践形式,发掘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兼顾劳动精神成长与劳动科学获知,综合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引导学生达成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完满人格。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2023-08-1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8116.html 1 3 避免“误操作” 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