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0日
第A06版:副刊

记录,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场场离别触发一颗初心

“拾珠”项目如同她的名字一般,开始于一次偶然的“捡拾”,背后是一段令人动容的离别故事。2019年4月的一天,一名老兵的儿子来到定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已经过世的父亲办理丧葬补助,壮硕的汉子忽然就嚎啕大哭起来,父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怅然若失,似乎多了很多的追悔莫及,“以前他老爱和我说他打仗的事,我总没耐心,现在再想听也没机会了。”曾经耳边不耐烦的唠叨,如今成了最深切的怀念。

项目发起人吴亚雅是定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目睹了这样一场场生死别离,感叹唏嘘,别离几度,生死几度触发了她那颗朴素的初心,“当时我就想,要是能记录下来这些老兵的战争经历,类似的追悔会不会少些。”吴亚雅告诉记者,“拾珠”项目随之开始酝酿。

“定远县现有退役军人2万余名,在册在乡老复员军人1000余名,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村籍的战争老兵是遗落在历史长河里的珠宝,值得被我们拾起。”2019年7月,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拾珠”项目正式启动了,吴亚雅告诉记者:“老兵的事迹让我相信,信仰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行动。”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吴亚雅在老兵的影响下入了党,成了一名“先锋战士”。

“拾珠”志愿服务项目从2019年开始运行,走遍了22个乡镇,目前采集了118位老兵的信息。项目通过录音、录像、笔录等方式采集该县现存农村籍老兵口述资料、照片、军物品等史料。整理并建立“口述战争老兵档案库”,拍摄播放现存老兵生活影像纪实,定期在校园社区举办红色展陈宣讲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关爱现存老兵。

一次次走访带动一群“拾珠”人

抢救,这是“拾珠”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前觉得时间慢,岁月静好中,年月日在奔腾的时间洪流里只不过是时光的表盘,真的深入下去,去探寻历史去乡村走访,远比想象中更困难,“尽可能地与时间赛跑,抢救更多战争老兵的口述资料。”吴亚雅说。

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是艰苦的,樊顺琴是一名基层媒体工作者,也是“拾珠”志愿服务项目的第一批响应者,“每次采访都是早七点出门,晚八点收工,有一天最多跑三个乡镇采访五位老兵。这几年一路走来,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我有责任把历史记录下来,把这种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在辛苦的“拾珠”旅程中,老兵的故事给了“拾珠”人勇气和担当,九十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洪兴源,因为几十年如一日佩戴党徽,被人亲切地称为“党徽爷爷”。“‘党徽爷爷’和战友曾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时都毫不退缩,不畏强敌、英勇战斗。”樊顺琴也在走访中受到了感染,“通过与老兵们的交流,触及灵魂、震撼心灵,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感悟很多。”未来,樊顺琴打算继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老兵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走访中还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案头工作是最开始需要花费心力的,要提前掌握老兵的信息,包括从军信息、家庭信息、职业信息等,这些要对照着很多资料去查找、梳理、核实,但每一次案头准备都像一次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的过程。2021年参与到“拾珠”志愿服务项目的诸涛,今年27岁,他对一次走访印象深刻,“那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当年他还是个新兵,敌人的飞机对我志愿军无差别轰炸,场面惊心动魄,他看见同志就牺牲在眼前而没法救。”在说着这件遥远的故事时,老兵在不知不觉中就流下眼泪,“从小就没有见过老人流泪,第一次见到一位老人在你面前流泪,画面永远刻在脑中。”这不是诸涛的第一次受触动,在走访中受教育,在走访中感悟到初心,诸涛告诉记者,未来他还要继续带着在走访中感受到的这份精神继续“拾珠”下去。

一束束珠光汇成满天星光

在一群“拾珠”人的坚持与努力下,“拾珠”志愿服务项目的光芒很快就被更多人发现,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队伍从刚开始的82人发展到现在的1500多人,“拾珠”志愿服务项目有了更多的记录者,定远县组成“满天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全县3级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工作人员、行业退役军人志愿者以及现役军人家属都成了“拾珠”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

一次次的走访与记录也有了回响,一些老兵也开始思考自己还能发挥怎样的余热,他们的口述事迹成了全县中小学生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有些老兵们还义务当起了红色宣讲员,为退伍返乡退役军人、驻定部队官兵、退役军人事务局系统工作人员讲党课、讲战争经历,如今以老兵“口述档案”为内容进行的红色宣讲已经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品牌。疫情期间,老兵们更是“义不容辞”自发组成“老战士抗疫服务队”,在防疫宣传方面发挥自己的余热。他们那种不管身处何方总会透着的那股子“当兵的劲儿”,已经成了融化在血脉中、深植于骨髓里的挺身而出和甘愿奉献。

“拾珠”志愿服务项目还扩展了自己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为失能、独居老兵提供家政、健康、心理慰藉等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粽子行”“菊花行”等活动也成了每年“拾珠”志愿服务项目与老兵的固定相约。同心奔赴、同频共振,“拾珠”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获评市、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六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滁州市十大网络公益项目,一束束捡拾起来的微弱“珠光”正汇聚成满天繁星,在前行的路上闪闪发光。

时值八月,回望悠悠历史长河,把曾经的峥嵘岁月和一个熟悉的群体又拉回了众人的视线。老兵,令人敬仰的名字,他们历经沙场洗礼、岁月沉浮,他们参军的时间不同,参加的战役不同,但在不能忘却、不容忘却的历史坐标中,山河岁月不曾相忘,他们值得被记录。记录,比想象中要困难,还好有一群记录者在坚守,他们背起行囊、拿起纸笔、扛起镜头,从真挚的“初心”出发,奔走各地,跋山涉水,只为记录下一段段光荣的历史,记录下伟大的战士。

一件件标注时间的老物件、一桩桩埋在时间里的老故事,一个个遗落在时间里的老人物,每到特别的日子,回望红色大地,时针的指向总会触发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定远是革命老区、兵员大县,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始地,以定远县藕塘镇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这里的革命历史遗存包括藕塘烈士陵园及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旧址等等,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热血的革命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流逝,在定远,有一群深埋功名的老兵也在乡村渐渐老去,他们的事迹鲜有记载,他们的画像急速地模糊在岁月里,他们的家人因未曾记录而追悔遗憾。2019年,由定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发起了一项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走访等形式开展记录,致力抢救这些散存民间的档案,为家国写信史,为老兵铭荣光。

这份记录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拾珠”。

□全媒体记者 郑安杰

2023-08-10 一场场离别触发一颗初心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8067.html 1 3 记录,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