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文
韦应物(737-792),唐代山水田园派大诗人。韦应物一生入仕,最后十年先后在滁州、江州(今九江市)、苏州做刺史,书写了人生的精彩华章,也留下了一些谜团。
滁州是韦应物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驿站。韦应物在滁州达到了他的创作高峰,滁州山水助他完成了传世杰作和隐居理想。他的大部分著名诗篇都是在滁州写下的,如选入《唐诗三百首》中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东郊》《滁州西涧》等,至今深受人们的称赞和喜爱。
韦应物究竟是哪年任滁州刺史的?学界一直看法不一,能看到的文字说法有五种,其中代表性说法如下:一是唐建中二年(781),二是建中三年(782),三是建中四年(783)。史书上关于韦应物的生平资料很少,今天也无其详细年谱,使得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间显得扑朔迷离,读者莫衷一是。
韦诗总是缘情而发,因事而作,他的思想情感和重要行旅、游历在其诗歌中皆有记录,一些历史大事在其诗中也能找到印记。笔者依据韦应物相关诗歌线索,结合特定的历史事件,作些分析推论,以期还原韦应物来滁的真实年份。
韦应物建中二年来滁,主要是地方志书持这一观点。见之于滁州知州熊祖诒纂修的[光绪]《滁州志》,和琅琊山志编纂委员会所编《琅琊山志》的相关介绍。前者说,“韦应物,建中二年,以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后者说,“韦应物……建中二年(781)任滁州刺史”。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前的职务是尚书比部员外郎,他有诗题即为《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他是哪一年任此职的,韦应物有诗《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记载。此诗下自注:“建中二年四月十九日,自前栎阳令除尚书比部员外郎。”从官职品级看,县令为七品,员外郎从五品,滁州刺史从四品下。韦应物自栎阳令升为尚书比部员外郎,从地方官升为京官,已显示了朝廷对韦应物的重用。在正常情况下,岂有一年内进京离京连续升职之理?这显然不符合唐朝用人制度和一般情理。
照此推理,韦应物实任滁州刺史近三年半时间,在一地任主官这么长时间,也违背惯例。此说可能是韦应物诗《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引起的。此诗未注明任滁州刺史具体时间,后人未细加斟酌,误会任尚书郎当年又提拔为滁州刺史。所以,韦应物建中二年任滁州刺史,笔者以为是说不通的。
当代著名学者傅璇琮及网上资料认为韦应物于建中四年来滁,笔者以为此说根据不足。不管哪种说法,皆肯定韦应物初秋到滁,兴元元年(784)末罢刺史职。按此说,韦应物实任滁州刺史不足一年半时间,加上他贞元元年(785)春夏隐居在滁州西涧(此后赴九江任上),共在滁两年时间。
韦应物在滁州留下的诗歌超过一百首,占其诗集五分之一多。细辨韦应物在滁诗,可知他第一年大部分时间忙于公务,且身体不适,几乎没有涉足滁州山水;最后隐居半年,要自食其力,同时体验享受隐居生活,不以写诗为主课。这么多题材广泛、诗意蕴藉之作,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两年内写成的,确实令人不可置信。
在唐德宗建中年间,时局动荡不安。朝廷本想解除节度使的世代继承权,导致部分藩镇谋反。先是建中二年正月,河北等地发生四镇叛乱;到建中四年正月,原听从朝廷号令平叛的河西节度使李希烈,加入反叛阵营,战火从河北蔓延到河南,逼着朝廷调兵遣将,忙于平叛。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交通要道通济渠,大部分处在河南境地,在战火威胁之下,肯定受阻,即使能航行也处在不安全状态。这是从长安到滁州的必由水路,韦应物如在建中四年来滁上任,要冒风险,或选择“间道”而行。不论什么情况,其旅途诗中必有反映。恰恰相反,韦应物来滁行旅诗中皆是一番平和安然景象。
韦应物水路途经开封,受到热情接待。他的《寄大梁诸友》诗说:“分竹守南谯,弭节过梁池。雄都众君子,出饯饮河湄。燕虐始云洽,方舟已解维。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昨日次睢阳,今夕宿符离。云树怆重叠,烟波念还期。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劳师。”诗中“燕虐方云洽”“海内方劳师”,说的正是建中三年朝廷平叛河北等四镇取胜事。这年河南之地是平安的,通济渠畅通无阻,行驶之上的韦应物得到朋友的款待,又听到捷报,心情是愉快的、放松的,想着家乡,更不忘责任。此诗足以证明,韦应物非建中四年来滁上任。
明确说韦应物建中三年来滁,有罗联添所著《韦应物年谱》:“韦应物在授比部员外郎一年后赴滁”;《唐宋诗词全集》编委会关于韦应物的介绍:“韦应物……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后者说,韦应物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显然出错,认为这年出为滁州刺史,与罗观点一致。笔者也同意此说。
韦应物于建中二年任比部员外郎,在这一年后即建中三年出为滁州刺史,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在滁州的岁月,从此时算起,与他每年的创作诗篇也完全吻合起来。韦应物这年从长安出发正是春夏之交,一路顺风顺水,新秋到滁州。一年后在滁州写下令后世高度赞赏的《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闻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首诗应和上年来滁途中所作《寄大梁诸友》对照看,原来平安畅通的河南境内现已是烽火阻隔了,战火将熄灭却又出人意料的扩大,所以有“世事茫茫难自料”之叹。这时的韦应物深感无能为力,理政“乏术”,身体之弱,思乡之愁,心情抑郁。这一切,唯有滁州山水能够化解,何况韦应物本身就是山水田园诗人。在这之后,韦应物公余沉浸在滁州西郊琅琊山、西涧水幽美的自然风光中。琅琊山水让他沉静下来,在徜徉山水中,使他纾解了压力,拓展了胸襟,焕发了诗情,终成唐诗大家。
建中四年十月,长安发生“泾原兵变”。上任一年多的韦应物已显得游刃有余,及时派人“间道”回长安打探情况。同时公余还能以“世事方扰扰,幽赏独悠悠”之心,与僧道往来频繁,探游山水真趣,体会人情物语,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他的大部分诗歌均作于离开长安一年后和兴元元年刺史任上。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韦应物准确到滁州时间,应是建中三年(782)初秋,离开是贞元元年(785)夏季,共在滁州工作、生活整整三个年头,历经三春三秋。韦应物是历史上居滁时间较长的先贤州官,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滁人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