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3日
第A05版:要闻·公益

解码高质量发展滁州“秘诀”

全媒体记者张开兴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

2023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力拼经济、促发展,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交出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优异答卷。在全省季度“赛马”中,经济运行连续六个季度全省第一。

延续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自信作答,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中有进、越走越坚定,闯入“先进生”行列的滁州“秘诀”何在?

工业强市“打法”历久弥新

工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

“大扬子”时代,工业发展“合老大”“滁老二”的辉煌,让滁州人始终念兹在兹,也让滁州人始终坚信工业兴滁州兴。

传统农业大市,如何调和“工业配方”?滁州人的选择是:无中生有、有中生优,让产业成“链”。

农产品资源是滁州优势所在,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我市坚持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章。近年来,我市紧密融合地方“土特产”资源,大力推动食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共有绿色食品产业重点企业274家,产业规模发展到640亿元。美国嘉吉、泰国正大、盼盼、光明、元气森林等一批龙头企业集聚滁州。今年1到6月份,全市签约、在建、投产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101个,总投资262亿元。

让传统优势产业向“新”而行,我市力促家电产业由“制造”变“智造”,集聚博世西门子、康佳、创维、飞利浦等规模以上家电及配套工业企业124家,形成以冰箱、空调、洗/干衣机、彩电为主体,制冰机、开水壶、暖风机等小家电为补充的产品体系,产值规模约600亿元。

作为我市八大产业链首链的光伏产业链,做足无中生有文章,推动从“一粒砂”延伸拓展到一条千亿产业链,一大批知名龙头企业纷纷投资兴业滁州,光伏产业产值连续两年翻一番,今年产值预计将超千亿元。

……

坚定实施好“工业强市”战略,力促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滁州坚持机遇面前不放过、机会面前不错过,全力以赴招大引强,以项目建设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滁州工业经济步步生花。

去年,我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78个,天合光能、亿晶光电、旭和光电等8个百亿元项目签约落地,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项目县域全覆盖。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我市即召开全市“双招双引”暨深化“一改两为”工作动员大会,吹响发展冲锋号,集中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超530亿元。

在实现招商引资一季度“开门红”后,全市迅速打出招商引资“夏季攻势”,坚持高位推进招商,全力主攻一批重大项目,继续集中力量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提供坚强的项目支撑。

“要聚力双招双引,把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主战场,克服畏难情绪,保持战略定力,通过持续不断抓招商、引人才、上项目,为高质量发展厚植动能。”二季度招商引资“三看三比”巡回检查现场会上,市委书记许继伟这样强调。

市级领导率先垂范,拜访企业、宣传推介滁州、洽谈对接项目,带来的是,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282个。

全力拼经济、促发展,关键在工业,优势在工业,滁州正将工业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坚定不移起而行之。

创优环境“手法”始终如一

区域竞争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资已成为各地抓发展的最大共识,如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吸引企业、集聚资源,关键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支撑。

但服务优不优,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我市树牢“环境是第一竞争力”意识,坚持项目为王,做到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把优化服务、创优环境作为头等大事,奋力打造更具比较优势的营商环境,努力让企业家顺心、创业者安心、老百姓舒心。

深入开展“省外对标先进、省内对标一流”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今年初,对标上海6.0版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出台了我市2023版128条提升举措。

制度上发力,措施上精准。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经济管理事项186项。在全省率先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办事环节、提交材料、办理时限分别减少10%、22%、34%,126项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率先设立企业帮扶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推行“企业服务包”制度。

在全省率先开设12345企业诉求“零号键”和营商环境监督分线,联动承办单位739家。深入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健全“首席服务员”等机制,先后上门与4800多家重点企业和项目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常态化开展“万千百十”要素保障活动,用企业家的“口碑”成就营商环境的“金杯”。

不务虚功,真抓实干。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通过企业家早餐会、企业座谈会等形式,倾听意见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以“为企优服务提升年”活动等为载体,聚焦企业诉求,创新服务举措,提升工作效能,全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高水平对接、高效率承接、高质量融入,滁州正对标省外先进、省内一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奋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让创新创业者在滁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谋发展,催生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千帆竞渡。

创新驱动“步法”坚实有力

发展,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从转变观念开始。

锚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滁州始终思路清晰,那就是“创新是第一动力”。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来抓,持续完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发展。”去年11月22日,滁州科技创新企业家早餐会上,市委书记许继伟着重强调。

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在市科技局设立市创新办,统筹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每年初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每年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从2017年开始,出台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并完善调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创新才有不竭动力。

我市紧扣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这个主线,聚力关键环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市本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00%用于企业。

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45家,总量居全省第3位,滁州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全国“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在省科技厅首次发布的科技创新指数中滁州市增幅全省第一、排名全省第三。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我市坚持依托大院大所等平台载体,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编制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大定向招引力度,尤其是面向国际及国内知名高校招引高端人才。

目前,我市拥有合作院士78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超45万人,大学生超5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80万……

定而有谋,稳中有为。滁州,正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促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使创新成为滁州高质量发展最强引擎。

2023-08-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7722.html 1 3 解码高质量发展滁州“秘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