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7日
第A06版:副刊

说说滁州民歌

(一)从《探清水河》说滁州的民歌

□周惟熙/文

前几天在网上听到一段歌曲,是一百年前《探清水河》的录音,没有图像,只有歌声。

那个曲调很熟悉,是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记得一九四九年前后,老百姓大半是文盲,许多妇女连名字都没有。政府让各街道办识字班扫文盲,各家居民晚上去识字。上课前教员也读报纸,也教唱歌。金刚巷的识字班就设在靠近鲜鱼巷的那一段,面朝西的一家。现在那里早已盖上房子了。我曾经几次路过那里,看见满满一屋子人坐在那里,小板凳也是自己带的。妇女居多,听到他们在唱歌。在休闲广场上也会看到大家围坐着,听一两个人在唱,而那时是大家一起唱。

那曲调,就是昨天我听到的《探清水河》曲调。是解放军从北方带到滁州的呢,还是滁州原来就有的呢?我就不知道了。现在想来,可能是当时想通过老百姓熟悉的民间小调来做宣传工作,启发群众觉悟,让大家了解国家大事,把分散的民心给凝聚起来。这是很不错的方法,老百姓容易接受。

听过几遍,记得几句歌词,大约是:

一更静儿里呀,月亮照花台。张大嫂在家里,拿布做新鞋呀。听她说,我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淮南呀。不久就要渡长江……

就在那首《探清水河》歌曲之后,网上播放了德云社的一段视频,是三个人合唱的《探清水河》。那曲调有些变化,基本旋律没变,爽朗、流畅,比一百年前的原调唱得要高亢些。

那歌词也有改动,没有过去说相声为了拉场子而说多余的话,但依然是一首长篇叙事的歌。基本情节没变,说的是一位叫大莲的女孩子,十六岁了,同六哥哥好上了,夜晚约会,被她父母知道后又打又骂,大莲跳进了清水河。六哥哥知道后,顺着河边寻找,最后也投河殉情了。这是一场悲剧。在旧社会,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探清水河》歌唱了这件事,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是一首追求自由恋爱的歌。在民歌里,这样的歌曲很多。

看王禹偁的《小畜集》,在卷五有一首诗《唱山歌》,记叙滁州的风俗:

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

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

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

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

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

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

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

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

这是宋代初年的事。当春天来临之际,能歌善舞的滁州人聚集在一起,又唱又跳。那曲调“带楚俗”“下里同巴音”,是楚地的音乐。战国时,滁州地处吴楚交界,曾经属于楚国。

记得20世纪80年代,省里有人来滁州了解当地的民歌,在市文化馆召开了座谈会。当时文化馆的同志说,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又饱经战乱,人口流动大,当地的民歌很少了。宋代以后,在滁州大地上发生的大战较多。宋金上百年的战争,地处江淮之间的滁州是双方交战的前线;元末,滁州是朱元璋的“开天首郡”,战争也多;清末,滁州是太平天国江北的屏障,发生过乌衣大战;李兆寿盘踞滁州实行“清野”,几年内滁州蒿莱成林。受此影响,滁州人流亡外地的多,从外地迁徙而来的也多。因此,滁州民歌大量失传,就在所难免了。

但民歌是有生命力的,它会顽强地传承下来,因为它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当中。夏朝,就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民歌。周朝,天子会派人“采风”,就是搜集民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的“风”,就是采集来的各地民歌。汉代朝廷设立“乐府”机构,采集民歌。那些搜集来的民歌,就叫作乐府诗。以后历代都有民歌的搜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从民间采集而来、流传千古广为传颂的优秀民歌。

1958年,全国涌现出大量的民歌,《诗刊》也登载了许多。第二年,郭沫若选编了各地的民歌,出版了《红旗歌谣》。记得有一首安徽民歌:“大红旗下逞英豪,端起巢湖当水瓢。不怕老天不下雨,哪方干旱哪方浇。”非常有气魄,反映了兴修水利、改造自然的豪情。

1959年暑假,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回家乡采风,当时有滁州籍的学生到乌衣法华公社,搜集到一些民歌,还记了谱,像小猫调、癞蛄调等。都是男女对唱形式的。

如今,滁州古老的民歌还有多少呢?城里大约很少了,应该到农村去,寻找老人,也许会有收获。

2023-07-27 (一)从《探清水河》说滁州的民歌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7094.html 1 3 说说滁州民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