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4日
第A06版:教育

感动自己与“生命课堂”

□老 眼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牡丹亭》脍炙人口,堪称旷世杰作——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故事曲折动人,情感真切。《牡丹亭》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文坛,以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之所以让读者拍手称绝,产生轰动效应,主要因为汤显祖创作投入全心全意,深入角色内心,人物准确把握——“入戏”深。他在写《牡丹亭》时,有一天突然失踪了,家里人四处寻找,竟发现他躺在庭院的柴堆上掩面痛哭。经家人反复追问,才知道,原来是为《牡丹亭》中的一句唱词“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所致。这折戏,是写春香陪同老夫人到后院祭奠死去三年的杜丽娘,春香低头看见身上穿着的杜丽娘的罗裙,睹物思人,想起杜丽娘待他的百般好处,无比伤感,忍不住痛哭起来。汤显祖写到这里,好像自己也成了春香,忍不住掩面痛哭了。正因如此,他对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孕育而成的自然是上乘之作。

文艺作品会不会产生轰动效应,能不能感动读者,首先是能不能感动自己。如果连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觉得不屑回顾,那么,想引起读者的良好反响,便是枉然。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能不能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地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与人物休戚与共,才能使人物真正像“这一个”,才能使作品生动感人。

我们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有的人,课前还在眉飞色舞、夸夸其谈,尽情地显示、炫耀着自我,可一进入课堂,人却立马蔫了,不是结结巴巴,东扯西拉,就是无病呻吟,枯涩难懂;实在不行,你读他猜,苦熬时间……对学生却尖苛有加,总爱拿学生“说事”,稍不如意就吹胡子瞪眼,恶语相向。教师如临大敌,学生如坐针毡。学生感到上课是痛苦、是煎熬、是无奈,巴不得快些下课。老师也是盼着鸣金,忙着抽身。这是教师与教育绝缘的表现。

有的人,课内课外一样平和冷静,语气、语调轻和平缓,一板一眼,不慌不忙,条分缕析,细致周全;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铭记于心,深怕有些许疏忽、遗漏。为知识而教,为技能而练,教师不苟言笑,包裹自己,不能敞开心扉,课堂难免“一言堂”、“独角戏”,波澜不惊,死气沉沉。教师刻板而缺少机变,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少有感情情感的倾注和师者的睿智,几无思想光芒的闪现。学生虽收获了知识,却冷漠了情感,淡漠了生命。

有的人,课前似乎没精打采,疲惫不堪,可一入课堂就情不自禁,精神倍增,或思路缜密,娓娓道来;或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或挥洒自如、侃侃而谈;或神采飞扬,激情四射……课前的疲倦全无,课外的烦恼、不悦早无影踪,眼中只有课堂和学生,既从容自若又洋洋洒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心儿跟着教学走,围着学生转,不仅感动自己,更在感动学生,课堂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精彩纷呈。老师已不是用嘴在说话,而是在用心说话,用情说话。师生完全沉浸在对知识、对人生的快乐探索与追寻之中——静时,学生全神贯注,侧耳倾听,丢下一根针也会听到响声;动时,群情激奋,争先恐后,探讨声、争论声不绝于耳。一阵阵头脑风暴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激起广泛的心灵感应,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下课了,老师还意犹未尽,学生也恋恋不舍。

这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这才是课堂的最高境界!教师把课堂视为自己的生命,将师者的智慧、情感、道德等人格魅力洋溢于课堂——我们的生命之“场”,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光采,提升自我的价值,塑造全新的生命。教师尊重人,尊重生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以真情换来学生的真心,怎不博得同学们的真心拥护和深情爱戴。这是师生的情感交融、心灵对话,是教师的真情倾注和生命的激情高扬。

教学的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而如此,无不需要教师将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等向学生敞开,并倾注于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等的多维感受和真切体验,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累生命的感悟,提升人生的价值。

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对课堂这一神圣的殿堂,予以尊重,对广大学生予以尊重,将自我的生命价值赋予课堂,重视思想、情感、道德的力量,以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精心打造自己的生命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生命课堂里尽情绽放生命的花朵!

只有感动自己,才有生命的课堂!

(作者单位: 滁州开放大学)

2023-07-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6239.html 1 3 感动自己与“生命课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