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6日
第A03版:言论

笨功夫也是硬功夫

□唐剑锋

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致辞时说:“我们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刘震云在“学霸”成群的北大说“笨”,有特殊的用意。刘震云先生还说:“我在北大有很多特别好的导师,我在另外一个学校也有两个特别好的导师。”

这“两个特别好的导师”,就是我姥姥和当木匠的舅舅。他们教会了我“笨功夫”,让我懂得笨功夫就是硬功夫这个道理。刘震云姥姥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当地,姥姥最让人敬佩的,是她割麦子快,一米七八的大汉也比不过。刘震云问姥姥秘笈。姥姥说,不是她割麦子有多快,只是开割后就从来不直腰,“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时候割的比别人更快一点。”

“舅舅是一个木匠,他做的木箱在周围几十里卖得最好,渐渐地我们周边就没有木匠了,就剩舅舅一个人了。”舅舅说,自己打心眼里喜欢当一名木匠,“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航天员景海鹏,也是靠“笨功夫”成功的。神舟十六号发射前,有人问即将再次进入太空的57岁的航天员景海鹏训练有什么诀窍。景海鹏说:“各项操作要领我们都用笨办法反复练。到现在,我仍坚持每天做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每天跳上千次跳绳。我们航天员的硬功夫,来源于我们舍得下笨功夫。”你看看,是不是“笨”能出精,“笨”能生“巧”?

“时代楷模”“黄草岭功臣连”车长王锐在跟刚下连队的新战友分享训练体会时说:“训练当然要用巧劲,但更多的是要下笨功夫。下不了笨功夫,就掌握不了硬功夫。”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说过:“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不下“笨功夫”,怎能学来真功夫,更不可能练成硬功夫。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从来就不是偶然,而是汗水和勤奋的结果;你下多少“笨功夫”,就能学到多少真功夫。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成功。

“成功者只是少数人”的一个原因,就因为“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胡适先生,但他这个忠告,都是一条真理。靠投机取巧,偶尔也可能收获“成功”,但那不是建立在汗水和勤奋之上的,所以,弱不禁风。不可能有潜力,有后劲,说不定也就是昙花一现。难以为继的“巧成功”,固然可喜可贺,却不一定可学,更不可以照抄照搬,复制粘贴。付出足够多的“笨功夫”,才能建立起殷实的硬功夫、真功夫,积蓄起后劲十足的硬功夫、真功夫。

曾国藩相信勤能补拙,有恒则事成。他不怕吃苦,啃下“笨功夫”,黎明即起,每日读史书十页,每月作诗文数首,即使公务缠身,甚至行军打仗时,仍然刻苦读书、孜孜向学。曾国藩成功的秘籍,就是“笨功夫”练成了真功夫。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克勤小物》中写道:“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栋,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真实记载了他成绩的取得,都是“笨功夫”的功劳。眼高手低最容易坏事,“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冥昧之中。”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做顺,事业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笨功夫”是一种品质,让人安心做事。“笨功夫”是一种耐心,让人把“铁杵磨成针”。“笨功夫”是一种悟性,让人远离浮躁。“笨功夫”是一种平心静气,让人精细、精准、精心。“笨功夫”是一种百年大计,让人一步步走近完美。“笨功夫”是打好基础,让苦功夫终于开花结果。

2023-07-0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5747.html 1 3 笨功夫也是硬功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