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5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强党建 美乡村 兴产业

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通讯员徐茂银 汤圣彬

我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有46个少数民族成分,人口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共同发展合力

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聚力、文化聚心、服务聚情,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创新建立“石榴情党建+”特色党建品牌,依托党建文化活动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资源,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的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坚持用好党建引领“指挥棒”,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和二龙回族乡一样,全市各地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聚焦凝心聚魂、聚焦团结统一、聚焦安全稳定、聚焦党的领导,推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形成合力,为加快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南谯区唯一的民族村孟洼村,从队伍建设破题,将精干力量汇聚一线。该村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一支队伍一面墙”理念,注重少数民族成分党员发展,发挥少数民族身份党员关键作用。

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指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聚居地区乡村发展,全市19个民族村中,目前有17个民族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

走进凤阳县梅市民族社区,道路两旁整洁干净,墙上乡风文明新理念、村规民约等文明绘图映入眼帘,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梅市社区是凤阳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围绕“滨河梅家寺、生态梅鱼村”定位,深挖浓厚历史底蕴,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提高群众幸福感。

一座座院落错落有致,一块块田地宽广富饶,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居住敞亮了,出行顺畅了,心情舒畅了。全市19个民族村里,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是我市综合施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取得的成果,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定远县池阳回民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清理空闲地、无功能房屋、旱厕、废弃猪舍等,修建小广场、小游园、小菜园、小花园,眼下家前屋后繁花盛开、道路干净整洁。来安县贾龙村依托覆盖全村的5000余亩苗木基地和80万株北美海棠产业,全面实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好愿景。

各民族乡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坚守“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的“财富观”,不断不遗余力地描绘“生态画卷”,使得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在天蓝、山青、水碧、土净的环境中,实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培育特色产业,夯实振兴发展基础

我市把民族乡村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总盘子,用足普惠政策、用精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实施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聚力振兴行动。

出台了《全市民族乡村“共同发展”聚力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市直相关单位以“1+1”模式结对帮扶19个民族村,鼓励、支持和引导民族乡村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生产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推动民族乡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南谯区孟洼民族村因地制宜发展果蔬大棚、食用菌产业、葛根种植等项目,把江淮分水岭岗丘地变成群众增收的“聚宝盆”。通过几年发展,500亩香菇基地,1000亩桃园初具规模,特色产业年产值1700万元。

定远县中汤村高栏养羊项目总投资245万元,目前存栏量3500只,年出栏约20000只,年产值超3000万元。全椒县全面推进管坝村、大张村两个民族村“百村千树”行动,实现每个村新植树千株以上,形成具有民族村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和乡村绿化景观。

截至2022年底,我市19个民族村中,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6个,其中3个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

2023-07-05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5589.html 1 3 强党建 美乡村 兴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