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第A03版:专版

政协委员发言摘登

加快构建主导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议

张思煜

(市政协委员,滁州启迪之星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构建创新品牌。加强与发达地区之间、相关主要部门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协同挂职或者跟班学习机制。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政企科技人才研修班、科技企业创业营、科技企业CEO俱乐部。建立健全创新容错机制。

加快产业链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产业创新载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进顶尖高校院所、产业链头部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顶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围绕产业链构建垂直领域的产业创新平台。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辟创新阵地。支持光伏、新能源、汽装等重点产业链头部企业,联合滁州现有创新平台,构建头部企业创新生态体系,打造以头部企业为引领的垂直产业链加速器、产业投资体系、产业创新生态。

建设人才工程,服务产业发展。坚持人才服务于科技、科技服务于产业的需求导向,打通科技、人才等相关政策壁垒,组建人才发展集团等相关人才平台,提升人才发展机制保障。

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出台科技服务业支持政策,打通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称评定通道,加强技术经纪人才队伍建设。

强平台 聚人才 推创新 促发展

塑造科技兴滁新动能

肖陆飞

(市政协常委,民盟滁州市委副主委,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

优化体制机制,打破平台建设与发展壁垒。建议政府组建专门机构,统筹平台创新资源,完善产业链创新要素整合,打破“各自为政”的相关壁垒,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平台的创新作用。

鼓励科研飞地,“顺飞”“逆飞”相结合。进一步出台相关规范和配套制度,鼓励和支持科研飞地,实现人才、技术和相关资源共享。对于具有特色优势的行业和产业,加强人才、政策和资金等资源的支持力度,实现科研飞地逆飞。

强化政策引导,深化平台“政产学研用”融合。探索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等不同主体共建混合制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形成市场主导、产业链下单,平台接单,产学研用内生性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平台“软硬”件协同发展。加强对科研院所等“招引”,加大不同主体在平台场所、科研仪器设备等平台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人才激励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机制体制软环境建设,让各类人才“拎包”入住,无后顾之忧。

加强“链台”融合,推动平台“提质增效”。围绕八大产业链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整合利用不同主体和不同产业领域的创新资源,以产业链促科研平台建设,以科研平台汇聚的科技资源促八大产业链的立体化延伸。

整合创新资源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葛天宇

(市政协委员,天长市科技局副局长)

一是精准调研决策,分类推进建设。市级层面要引导各县(市、区)将主导和特色产业共性创新平台建设纳入整体布局,帮助地方对接相应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创新平台,聚焦行业带动性强的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

二是制定专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校地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要进一步加大在政策、项目、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同时协调产业内的领军企业共同支持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集科技成果研发、中试、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解决后顾之忧。可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主”的平台资金投入体系,配备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对应用性较强或产业化程度较好的共性技术,建议通过补贴、减免税、政府采购、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促进产学研联合研发。

四是整合资源要素,提升服务水平。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创新,又懂平台建设运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用市场思维开展创新工作。同时积极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引入资质较好的中介机构参与到创新平台建设中。

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激活转型升级内生动力

刘吉文

(市政协常委,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够。建议加大创新平台建设补助,对企业购买研发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同时针对创新平台获得资质认定提高奖补标准。

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欠缺。建议各相关部门加大研发经费的政策支持,可根据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或研发经费占比给予支持,鼓励企业持续开展研发活动。

三是研发平台活力需增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行业研发平台的指导和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平台发展中的人才、资金等问题。对于创新平台实际开发的新产品在市场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或影响的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鼓励新产品能快速推向市场。

四是创新人才招引力度待加强。建议相关部门对符合相应层次的人才给予定向扶持。在积极引进领军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骨干人才的引育工作,打造人才团队,凸显人才集聚效应。

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高桂林

(市政协委员,安徽众博新材料有限公司经理)

一是强化行业企业创新意识,拉动市内循环。结合滁州八大产业链布局规划,尝试对现有不温不火的传统型企业改革,引领企业在八大产业链上下游搭建产业研发平台,由政府牵头,盘活市内僵尸企业,力争做到不出滁即可做到产业的完整配套。

二是加强对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梯度培育。深入落实推动一企业一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创新项目库、储备库,精准化、系统化的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动产业链上的行业迭代产品研发,丰富产业链条。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引导企业向高水平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设计研发能力。重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也可以考虑以政府前期投入为主,中后期运行采取以成果转化、专利出让、收取会员费、产品试制费等渠道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是激发院企合作潜力,推动合作研发技术攻关。由政府搭建企业同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产学研链合作机制,促进院企双向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引进本市户口的科技型人才,完善本市科技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建设创新策源地 集聚研发创新力量

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增力

张 涛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安徽分院副院长)

创新平台应“少而精”。引进“大院大所”在滁州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对平台进行实体化建设,集中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在人、财、物方面共同打造一个独立的创新平台,在用人机制、人才招引培育、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等实施市场化的“共建共育共享”模式。

招引家电头部企业。招引整体实力强,具备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家电制造头部企业,在引进生产制造环节的同时,将其研发机构、技术中心、研发人员等创新要素引进落户,增强产业链的创新水平。

设立专款专项资金。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给予已有的创新平台提供更多政策、项目、资金的稳定支持,不仅可以保障科研创新条件和科研项目实施,还可以支持科研成果内在转化,真正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制定产业人才梯队建设方案。不仅要针对高端人才制定引进方案,还要建立中青年人才引进培养制度,充分依托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优势,通过项目合作、委托开发等研发活动,着力培养中心及行业急需技术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一个产业技术人才聚集平台。

放宽创新人才招引政策。建议不仅仅以社保和工资为标准,应以在滁工作时间并结合在滁州的成果转化及贡献来认定,制定出适合政策,增强政策落地的可操作性,发挥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建议

姜维强

(市政协常委,安徽金禾实业公司总工程师)

成立创新平台引才工作机构。根据全市重点创新平台的发展和定位,提出各类引进人才标准,制定各类引才考核标准和条件保障细则,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落实引进人才政策。

落实创新平台引才主体责任。通过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根据自身需求并结合我市急需紧缺人才状况,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按照计划落实主体责任,并纳入创新平台绩效考核。

加强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交流。开展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成果发布会,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参加,增强全市创新平台的存在感,从而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

构建创新平台引才支持政策体系。对创新平台引才给予资金奖励,对入驻创新平台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持续三年的个人资助,三年后根据人才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果开展评比,对优秀的人才给予表彰。

全链条服务保障人才干事创业。坚持以人为本,从工作上、创办企业上、生活保障上解决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围绕人才集聚、交流融合、发展培育、综合服务,构建人才“引用育留”全链条服务体系。

助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成长。健全完善区域人才创新创业服务链条,提供全生命周期、全发展要素的服务,以政策扶持、创新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环境优化、配套改善、应用场景等举措持续赋能。

2023-06-2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4238.html 1 3 政协委员发言摘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