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无小事。位处治理末端的镇村,直面地广人多、社情复杂、矛盾多发等问题。
如何破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基层厚基础,将乡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打造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诉诉苦”“撑撑腰”的娘家人,建设了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的群众身边人民调解员队伍,排查化解好看似小得不能再小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矛盾纠纷,让风险隐患消弭在萌芽状态,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建引领、配强队伍、网格化解、多元共治、专业支持、制度规范……如今的皖东大地,人民调解“稳压器”作用愈发彰显,透过“百姓评理说事点”“调解+信访”工作法等创新做法,通过法理情解纷止争,巧解群众“千千结”,既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又有效筑起基层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一“网”全覆盖
扎根基层、熟悉民情、方便快捷,这是人民调解工作最大的优势。
我市坚持打通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最后一公里”,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实现“无死角”的组织全覆盖。
建立以县级“一站式”调解中心为重点,乡镇(街道)为主力,村(社区)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为补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体系。持续推进全市116个乡镇(街道)、1233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6816名镇村调解员(其中专职调解员1109名)持证上岗。
基层吹哨、部门报到,68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3500多名在职党员到辖区所在村居报到,充实基层调解力量。
建成“警民联调室”123个,覆盖率100%;建成“枫桥式”税务分局(所)27个,覆盖率50%,把为民办实事、助企解难题落到实处,不断丰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
整合了资源,健全了组织,更需精准发挥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市域网格和党建网格融合联动,划分市域网格8708个,均建立网格党小组或临时党支部,调解员队伍有机嵌入市域网格之中。
调解员在网格中聚齐,作用在网格中发挥,民心在网格中凝聚,一个个矛盾纠纷也在网格中化解。
一“心”暖民心
处于预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人民调解员会“调”,难事才能“解”。
如何成为调解的“行家里手”?怎样让这支队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勇兵强将”?我市在调解专业队伍打造上花了一番心思。
充分挖掘省内高校人才资源,邀请专家培训授课、答疑解惑,丰富调解员理论知识,有效解决调解实践中的“疑难杂症”。聘请具有社会工作、法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两代表一委员”、优秀调解员、退休政法干警等272人,市、县分类组建“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24个,为本辖区、领域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专家咨询意见、调解建议及业务培训。
突出“专业化”“实战性”“广覆盖”,将调解技能竞赛与岗位大练兵结合起来,先后有41名镇村人民调解员在省、市“比武擂台”勇夺佳绩。
与此同时,将活跃在群众身边的“能人”“五老”等群众认可、热心调解的优秀人才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全市116个乡镇(街道)均配备2名以上,692个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专职调解员。
调解过程是普法过程,更是暖民心过程。
我市聚力打造了“香樟树下”“老墙根”等“百姓评理说事点”1306个。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与群众“唠家常”的过程中,由调解员将群众诉求和意愿收集上来、将党的惠民政策和相关法律知识常识等宣讲出去、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让百姓人不离村就能反映问题、化解矛盾,成为人民群众“说心事、解难事、办实事”的便捷平台。
2022年以来,“百姓评理说事点”收集矛盾纠纷线索1.6万余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70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6200余次。
基层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不仅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更促进了社会和谐。
但打造便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尤需在擦亮品牌上持续发力。
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我市培育设立了“如(儒)您(林)所愿”“福韵千秋”等既彰显中华民族“和”文化又突显地域民风民俗特色的调解品牌9个,鼓励优秀调解员、乡贤等申报成立“大校”“刘祥”等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75间,规范工作流程,提高调解质量和水平,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
纠纷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处理及时得当,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之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奋进新征程,我市人民调解工作,正积极创新和发展工作机制,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实现新作为,在实实在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让人民群众满意,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