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超
“三夏”时节,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皖东大地到处是一派繁忙充盈的丰收景象。
近日,在南谯区黄泥岗镇金禾家庭农场麦田里,二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三台箱式拉运车紧张有序地穿梭在田间地头。农场主、收割机手、粮食收购户联手,组成收割、卸粮、转运的“一条龙”服务,高效安全地开展夏收工作。
“今年我们家种了200多亩小麦,全部都是用机收作业,速度快、损耗少,两三天时间就全部割完了。”金禾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圣君介绍说,现在机收作业损耗率低,粮食丰收有保障。“同时,政府补贴多了,老百姓种植成本减少了,大家也愿意种粮食了。”周圣君笑着说道,“我们自己买的打捆机12万元一台,补贴后差不多7.5万元一台,大大地减少了我们的支出,这边小麦收割完,那边秸秆就打捆好了,一捆秸秆还能卖到110-120元,又能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
据了解,南谯区耕地面积48万亩,小麦种植约18万亩,今年的小麦总产量约6.7万吨,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县、商品粮基地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示范区等。自2019年起,该区开始制定农业产业资金奖补办法,在粮食示范种植、农机大院建设等方面给予项目扶持,增加了粮农种植的积极性。
“现在一亩地年产小麦大概在700斤,市场价卖到1.25元/斤,去掉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350元左右,每亩能赚到500元左右,今年我家就光种小麦就能赚到大概10万元。”说到小麦丰收,周圣君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随着小麦的陆续颗粒归仓,农民朋友们又开始紧张地忙碌着麦田旋耕、水稻插秧作业。在南谯区施集镇,种粮大户李宗玉正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一株株秧苗从苗盘上整齐有序地栽入田里。
近年来,水稻育苗逐步向工厂化发展,机械插秧逐渐唱主角,农业生产陆续告别牛拉肩扛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工插秧每人每天最多栽一亩,而机械插秧效率可提高几十倍。”李宗玉介绍说,当地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小型插秧机轻便灵活,适用于高坡坎、小田块作业,设备投入并不大。除此之外,机械插秧比人工要精准,秧苗的深度、间距更加平均,有益于秧苗生长和提高产量,也便于田间管理。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南谯区推行集中育秧设施建设补贴政策,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建设专业育秧大棚。通过采用工厂化集中培育秧苗,大幅提高育秧效率,节约育秧成本。配合良种、良法播种技术,不仅仅实现苗齐苗壮,有利于提升防倒伏、防病能力,还能提高水稻产量,深受种粮大户们的认可。
据悉,南谯区共建成育秧工厂43个,育秧可供大田移栽面积达20万亩,预计今年机插秧面积约25.2万亩,机插率70%。全区从事专业机插秧作业服务的4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以水稻机插秧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俗称“三代一管”服务,即代育秧、代整地、代栽插、代田管,服务总面积达到20万亩,年服务经营收入3000万元以上。通过各专业合作社组织工厂化育秧和商品化供秧,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帮助农民节本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