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委党校 王蓉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宏大视角出发,对我国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进行了系列阐发和解读,他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功能都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既有深厚的时代价值,又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个人修养维度:崇德向善的道德品质
立德修身不仅是家风建设的起点,也是家风建设的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民人格的塑造培养,他将中国古代优秀典籍中关于君子修身养性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归纳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方面,前者强调个体要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树立远大的理想,后者则强调要刚毅坚卓、容载万物,坚持深度自省。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语:“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传统立德修身的思想不仅关涉个人的进德修业,还主张要将崇德向善的个人品格应用到政治实践之中,追求“内圣外王”的修养境界,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个体修养观。在这一文化理念的熏陶下,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解民于倒悬的英雄人物,始终如一地追求并坚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二、齐家正风维度:和谐文明的家庭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反复提及“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主张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对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忠诚爱党,爱国如家。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首要要求,更是国家发展前进的精神支柱。第二,敬老孝亲,敦亲睦邻。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美德。“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牵挂,他身体力行的实践也为全社会作出“孝老爱亲”的良好表率。敦亲睦邻是指在家要夫妻和睦、关爱后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外要和睦友邻,为家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勤勉好学,耕读传家。耕读结合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学习模式,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总结治家八字箴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曾氏后裔200余年,代有人才。第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这一品格对个体进行由内而外的约束与克制,历览前贤国与家,无一不贯彻这一原则,生活中克制有度,坚持自省、自律、自警,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
三、治国理政维度: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这与《大学》中“修齐治平”的治理价值与原则相一致,揭示了我国传统社会与家庭内在组织的同质性,即“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也揭示了我国传统社会以“治家”为逻辑起点的独特治理模式。从家庭层面的勤俭持家,到国家层面的廉洁修身,从家庭层面的孝老爱亲,到国家层面的为国尽忠;从家庭层面的自强不息,到国家层面的实干兴邦;从家庭层面的和睦友邻,到国家层面的协和万邦。“家”与“国”之间一一对应的伦理情感深刻揭示了家庭伦理与国家秩序之间的高度同质。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也蕴含着“为政以德”的哲学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坚持以民为本的为政导向,并对领导干部的个人品行和家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揭示了家风与政风之间的融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