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6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鼓点阵阵情深深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大鼓”传承人刘学文

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大鼓一响木板打,赞赞党的二十大。二十大指方向,踔厉奋发有力量,二十大绘蓝图,为咱人民谋幸福。”6月13日上午10时许,在南谯区章广镇鸦窝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百年枫杨古树下,村民刘学文的说唱大鼓“二十大精神启航程”,很快吸引十多位村民前来观看。

今年77岁的刘学文,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大鼓”传承人。他20多岁就开始学习大鼓,很快便能独自登台说书。43岁在水泥厂上班时不慎烧伤双眼导致双目失明,但他并不气馁,用耳朵搜集素材、学习新知识,提升说书技能,推出作品100余个,义务演出2000余场。

1973年的腊月三十,原常山乡逢集。“安徽大鼓”名艺人陈天怀,赶到常山乡表演说唱大鼓书。26岁的刘学文当场就被这种独特新颖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看完表演仍不舍离开,恳求陈天怀收他为徒。1974年临近端午,陈天怀被刘学文的精神打动,丢下一句:“愿学?管!”

第二天一大早,刘学文就踏上学艺路。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吹日晒,这一学就是3年。陈天怀对这位勤学苦练的徒弟非常满意,毫无保留地教授他说唱大鼓的技巧,还慷慨解囊包揽了食宿。1977年,刘学文不负所望,学有所成,正式登台说书。

1990年,刘学文在常山水泥厂当班时,不慎烧伤双眼,不幸双目失明。他没有放弃对大鼓书的深深热爱。看不见,就靠耳朵听,收音机、MP3成为学习的主要渠道。从早到晚,只要空闲,全部用来听书。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听,认认真真磨,将技能全部渗透进心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父老乡亲喜欢听书,给我捧场,我心里乐呵。”从此,不论是鸦窝村村民,抑或慕名而来的邻村听友,不管是农忙农闲,还是夏夜冬日,只要有村民想听,刘学文都带着大鼓去说唱。渐渐地,形成村民“点餐下单”、刘学文“送货上门”的说唱形式。

刘学文大鼓乡土气息浓厚,原汁原味很让乡邻们上瘾。他不断挖掘创新,汲取民间语言养分,进行创新和改编,整理出《报母恩》《孝敬老人美名传》等经典老作品。他将大道理说唱成小故事,创作《残联惠残民生暖人心》《鼓书说唱话振兴》等一批新曲目,唱出党的好声音。

“‘安徽大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流传400年,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不能让它失传。”这是77岁的刘学文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不仅是“安徽大鼓”艺术创新的传承者,还是鼓曲艺术的教授者。他坚持大鼓“曲艺梦”,不遗余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让更多人学习“安徽大鼓”,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多年来,刘学文免费培训学员80多人,正式收徒5名。鸦窝村程翔是刘学文的徒弟,2018年,他刚到村里工作就跟着刘学文学艺,现在已经能跟着师傅的鼓点说唱。村里的大小活动,经常看见师徒二人默契配合的身影。

今年76岁的同村村民李志兰,整整听了50年的大鼓,是刘学文的“铁粉”。如今每当刘学文准备大鼓表演,李志兰都会主动帮助宣传,吆喝左邻右舍前来欣赏。刘学文在台上唱,李志兰等人就在台下跟着学。和李志兰一样,鸦窝村3000多位村民,人人听过刘学文的大鼓演出。

头发渐白的刘学文,执着于说唱大鼓书。近年来,他走进镇老年学校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举办培训班,义务教授镇老年人和孩子们学唱大鼓书。老人积极性都很高,孩子们也喜欢跟着后面学,这让原本渐行渐远的乡村“大鼓”,在章广这片红色土地上绵延不绝、余音袅袅。

弘扬生活真善美,传播党的好声音,刘学文用坚持和传承,传递社会正能量,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名乡村文艺“守望者”,他倾尽一生服务乡间,用大鼓铿锵动人的力量,让乡村文化得以留存,让优良传统薪火相传,不断激荡起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动人旋律。

2023-06-16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大鼓”传承人刘学文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4660.html 1 3 鼓点阵阵情深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