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刘晨 喻松 通讯员刘培陈
“船票就一块钱,5分钟就到泊岗乡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是坐渡运往返的,很方便,也很安全。”6月6日上午,70岁的朱修宇高兴地说起乘坐轮渡的感受。泊岗乡位于明光市最北部,四面环水,是千里淮河上唯一的岛乡,也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乡。多年来,淮河两岸群众往来主要靠5道渡口、5艘渡船轮渡,年均渡客24.13万余人次、车辆7.66万余辆次。为保障人民群众水路出行安全,明光市交通运输局和涉渡乡镇创新渡运管理体制,狠抓渡运安全,连续35年保持安全监管责任事故“零记录”。近日,明光市渡运安全管理经验获交通运输部在全国推广。
夯实基础,打造“平安渡”
6月6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明光市泊岗乡引河渡口北岸看见,十多辆载着货物和乘员的轿车、货车、摩托车,在两名渡工的引导下,有序驶上轮渡。5分钟后,横渡淮河的轮渡靠岸停稳,前往泗洪的张佩礼熟练地驾车驶离,很快便驶入泊岗乡主街。“这里上岸直通泊岗乡主街,群众可以前往江苏泗洪、盱眙等地。少的时候上百辆车,逢年过节可运上千辆车过河。”船长陈昌德介绍。
引河渡口是明光现有渡运量最大的渡口,南北两岸分别位于泊岗乡泊岗村和柳巷镇桃溪村。直线400米的距离,地面公路绕道要一个多小时,因此当地群众日常通行主要乘坐轮渡。往来于两岸的“皖明光渡056”,船长26米、宽8.5米,载重量达56吨,可载大小车辆十余台,航行十分平稳。记者看到,上船后,车上乘员都按照要求熄火下车,船上的救生衣、灭火器、消防斧等设备标识醒目,取用方便。向岸上望去,柏油路面宽阔平整,限高限宽架和安全标志牌十分显眼,一座简约的红顶凉亭伫立在淮河岸边,既可供乘客候船歇息,也便于观察水面情况。泊岗乡副乡长杨传辉告诉记者,“乡里投入50多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让渡口更安全、更美观、更实用。”
“最多的时候,明光有30多个渡口,其中八九个渡口都在淮河上。”明光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运军说,过去渡口普遍设施匮乏、船舶陈旧,安全风险较高。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明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450万元,选择渡运量较大的渡口,改造提升基础设施配置,对码头、道路、候船亭、公厕、警示牌、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等实行标准化建设,以标准促规范,以标准促安全。同时,更换了载量大、安全性高的渡船,并将渡口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花园式”渡口,大力改善水上交通安全和基础条件。
此外,明光市级层面每年年初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对渡运安全经费进行通盘考虑、适度倾斜,并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近三年来,累计争取各级财政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等专项工作经费650余万元。
不留隐患,开好“放心船”
“呜——”伴随一声响亮的汽笛,明光市潘村镇阚台渡口迎来又一艘从对面驶来的轮渡靠岸。虽说通过渡口过河的车辆和人比引河渡口少了许多,但岸边引导、甲板指挥等作业流程却一样不少。阚台渡口的经营人张荣元30年前就跟着父辈在此处摆渡。“我20岁时上船,那时候还是只能载人的小木船,后来换成铁船、汽渡船,现在可以载着汽车一起过河了。”张荣元回忆,最忙的时候,自己一天之内发了60多趟船。
渡口渡船是陆路公共交通的延伸,渡运关系人民群众出行交通安全。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