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2日
第A06版:副刊

宁滁安三地历史文脉共融之特点

○滁州市政协原常委、文史委主任 张祥林

在中国的明史版图上,南北通衢的“京京驿道”(南京-北京)将京师(后称南都)与畿辅重地滁州、帝乡凤阳这一段连成了热线。无论从地理因素、历史渊源、方言习俗还是自身认同来说,滁州凤阳与南京都可谓明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而出于“滇黔要区”的贵州安顺与此相隔千山万水,也因屯堡人文的历史渊源而与南京、凤阳、滁州根脉相连。在这三地的历史文脉探寻中,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一、以南都为中心、帝乡畿辅

为自豪的明皇正统文化

三地的明文化主线,以宣扬明太祖丰功伟绩贯穿其中。彰显大明复汉之统续,弘扬太祖龙马征伐神威,肇基开疆精神。从明初的建筑遗存看,凤阳中都、南京城墙,无不处处显示出大明王朝开基的恢弘气派。凤阳明皇城钟鼓楼上的题额“万世根本”“四方之极”正是太祖功垂天下、明续汉统江山的写照。三地遗存的文献、碑刻中,有大量关于明太祖建功立业的记述。

明太祖登基后,曾两次临幸被称为“开天首郡”的滁州,太祖敕建的“柏子潭神龙效灵碑”以及龙潭周边的恢弘建筑,成为具有皇家色彩的地标,四方宾客来滁,莫不至此顶礼膜拜。两京古驿道滁州清流关上刻着四个大字“金陵锁钥”,凸显滁州对南京的拱卫作用。我们从朱元璋的《感旧记》中,读出了他对滁州的深厚感情。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下诏在滁州设立管理全国马政的中央机构太仆寺,永乐十九年改称南京太仆寺,寺署在滁二百七十年,直到明朝终结。

与滁州南京遥距千里的安顺,屯堡人的先祖认同是对明皇正统文化的尊崇,“先祖来自明朝南京凤阳”的群体认知,其实质是对汉文化一统的追求和坚守。“龙腾马跃”是明初王朝的蓬勃气象。南京有龙江,滁州有龙潭,安顺有龙宫龙井。滁州军民养马,安顺军民屯田,同为巩固大明江山。屯堡地戏表演的内容都是征讨叛逆、金戈铁马捍卫汉统江山的故事演绎,儒家文化的忠君报国作为精神支柱。我们从中也许能感受到,屯堡人为什么能够六百年坚守大明统续的内在动力。

二、群体移民、迁客流寓,

形成南北融合的地域风景

江淮之间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向为历代移民迁徙的通道,也是明文化的走廊。从某种角度说,宁滁安三地都是历史形成的移民城市。

江北文化名山琅琊山,在南北融合的历史上成为一座地标。“琅琊”作为古老的地名,在山东胶南临沂一带由山名、县名、郡名、国名而演变。永嘉元年(307),世袭“琅琊王”的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衣冠南渡”,与王导等人一度驻扎江北涂中(今滁州)西南的摩陀岭山中,谋划南立之策。唐代滁州刺史独孤及在《琅琊溪述》一文中说:“按《图经》,晋元帝之居琅琊邸而为镇东也,尝游息是山,厥迹犹存,故长夫(李幼卿)名溪曰琅琊。”宋《太平寰宇记》载:“琅琊山在(清流)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之。”东晋太兴三年(320),晋元帝在江乘县侨置琅琊郡,前后存在了250余年,其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南京下关和栖霞全境,以及句容的一部分。

移民的结果改写了区域经济文化和社群的历史,催化了南北融合。明初朱元璋组织大规模移民,十数万江南移民解至帝乡凤阳,称为“编民”,凤阳花鼓就是移民的产物。安顺屯堡则向世人展现了一道独特的延续时空的明代移民文化风景。

移民之外,江淮两岸也是历代流寓文化区域,明代南京尤为迁客使臣、商旅行者的集散地。滁州“南北冠盖之所经”,游宦、商贾、驿使、差夫纷至沓来,拓展了京都与地方的信息链接、开阔了官僚缙绅之间人文交际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抗战和新中国建立前后,一批滁人随军转战或迁徙云贵,成为定居于黔的新移民。

三、崇文重教,

重视科第与教化并行的儒学风气

三地在宋明理学正统文脉引导下,明清两朝都建有官学、书院和义学。江南贡院兴盛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全椒南谯书院、滁州阳明书院、南京新泉书院,明中后期声名远播;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安顺文庙被称为“黔中儒学圣殿”。创设于清康熙三十年的安顺双明书院,是黔中书院的代表。在宋明理学的传播中,值得重视的是王阳明先生曾过化三地,播下心学种子。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是阳明学生成的第一阶段,正德八年到九年,王阳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在滁州琅琊山下讲学,这是阳明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王门游学从滁州发端,走向大江南北。

明清两朝,三地都不乏乡贤名宦教化善政。太平军战后,曾国藩等中兴名臣在南京复兴文教。胡林翼曾任安顺知州。晚清名士薛时雨在杭州和金陵主办书院,在江南士子中培育了一大批经国济世人才。近现代滁人在南京和贵州的人文建树:吕彦直设计中山陵、胡竞铭设计南京长江大桥、方志均补写灵谷寺建国大纲。张汝舟先生在贵州治学数十年,堪为天文历法的一代宗师,张振佩、张新民父子执教贵大是为当代著名史学家。

四、崇尚山水林泉,

寓景寄情的诗性表现

宁滁安三地山水嘉盛,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使得文化有了优雅的寄托。明中期以后,“杏花春雨江南”的柔风逐渐浸染到江淮之间。以瀑布溶洞为主题的安顺山水奇观,以及屯堡人家的山寨石屋更标志着独特的诗与远方。从留都而出的士大夫们带着江南的风华,更多了一些人性和自然的追求。他们往游于中都、滁州、南京之间以及大西南,留下很多文化遗迹,纪文刻石,咏物寄情,或评论时势,感慨人生,表达他们对先贤的敬仰、对天然山水的钟爱、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近代流寓贵州的凤阳籍画家刘知白(1915-2003),以黔域山川为题材,潜心创造了中国泼墨大写意山水画新技法,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

结语:宁滁安三地的历史文脉相因相陈,同中有异,构成了明文化走廊中丰富多彩的篇章。三地的人文遗产中,尚有诸多有价值的史迹、文物、文献有待于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探寻研究这些宝贵遗产,促进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三地区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新时代实现古今文脉与城市灵魂的沟通,促进三地经济文化社群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

2023-06-1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3703.html 1 3 宁滁安三地历史文脉共融之特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