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1日
第A01版:要闻

握好“接力棒” 跑出“加速度”

——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通讯员王兆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2021年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滁州市和天长、凤阳、明光、南谯获优秀等次。2022年,1县(天长市)、7镇、35个村获批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

聚焦稳产保供 保障粮食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与百姓生活、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等息息相关。一直以来,我市扎实做好耕地保护、结构调整、科技装备等工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省种粮大户回信精神,粮食面积稳定在124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94亿斤左右,居全省第3位。我市稳粮保供案例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在强化耕地保护方面,我市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全市耕地总面积1005.19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量的12.08%、居全省第1位。探索新增耕地、项目融资滚动式发展路径,利用新增耕地和旱改水指标收益,提高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累计建成708.8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5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因地制宜,调优种植结构。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601.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02.9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水产品稳定在38.7万吨、居全省第1位,稻虾共作面积达117.6万亩、居全省第2位,肉蛋奶稳定在55.3万吨,生猪出栏269.1万头、居全省第4位。2020到2021年,“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获“优秀”等次。

我市还加强“垦地合作”,与北大荒集团签订“大托管”面积100万亩,突出良种良技良机集成推广,全市大宗农作物良种率达98%以上。2022年,我市一举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

聚焦产业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

因势利导发展特色产业,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市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农业产销对接,主动承接农业产业转移。我市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060亿元,成功迈上千亿元台阶。

建设绿色基地。我市创建2个国家级、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以上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8个,拥有省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55个,打造27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打造产业平台。承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2022年,全市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188个、投资额441.8亿元,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全市创建3个省级“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县、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97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拥有1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个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全市已形成以滁州经开区食品产业园、凤阳小岗食品产业园、来安金弘安粮食产业园等为区域中心的食品类加工集群。

培育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2.45万家,总数居全省前列。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5200家。聚焦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链,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发展到280家,其中年经营收入超亿元达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46家、省级以上达80家。

强化品牌创建。打造“滁字号”品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到362个;打造滁菊、芡实2个国家级以及6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全市销往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总额约470亿元。

促进产业融合。聚力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创建“一岭分江淮、一道看滁州”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园区17个。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12.2%。

聚焦美丽乡村 促进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我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努力打造安徽美丽乡村升级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连续4年在省政府考核中位居前3位。

提亮创建成色,打造“精品乡村”。我市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88个,来安县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市8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焕亮村庄面貌,打造“清洁乡村”。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4%,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乡镇政府驻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级污水处理设施324个。明光市“陆郢模式”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来安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处理模式全国推广,天长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点亮绿色经济,打造“富裕乡村”。我市积极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打卡地”,推出研学游、采摘游等组合套餐,带动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双增长。2022年,全市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23%。

聚焦城乡融合 提升农民福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新时代新征程,我市积极顺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趋势,持续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为农民增收拓新路、谋新机,千方百计“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我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0元,增速7.1%、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我市强化“四个不摘”,确保不发生返贫致贫,细化出台衔接政策38个,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69亿元、居全省第3位。常态化监测帮扶,实现就业7.82万人。

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7962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村村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8%,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持续推进农网改造,2022年实施改造项目159个、总投资1.57亿元。建成5G基站6645个,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和重点乡镇等重点区域的5G信号全覆盖。

公共服务“同质同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8%。组建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建成38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37.2%。

社会治理“同向同行”。健全完善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推进“党建+信访”“1+5+N”等工作机制落实,1227个村(社区)划分8542个网格,实现基层治理“一张网”,累计创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79个。常态化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天长市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定远县二龙回族乡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明光市探索推行的“党小组+村民组+村民理事会”“三合一”乡村治理模式成为全国样板。

2023-06-01 ——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2874.html 1 3 握好“接力棒” 跑出“加速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