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美,绿色是源;百姓要富,根在自然。
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省级林长第一次会议精神,以林长制为总抓手,不断筑牢滁州生态建设屏障,切实拓宽“两山”理念转换通道,大幅度提升“两山”价值,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一幅绿色高颜值画卷正在皖东大地徐徐展开。
加强生态保护再提升
三分造林,七分管林。我市全方位做好湿地保护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严格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确保林业资源安全。
扎实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滁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7-2030年)》,建立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湿地监测评价信息发布等新制度,排查整治湿地违法违规环境问题。逐步完善城区生态格局,打造城市生态绿心,营造高品质绿色空间环境、生态栖息环境、市民游憩环境。截至目前,全市湿地面积达136.38万亩,湿地保护率57.8%,位居全省前列。
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滁州市总林长令,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分析研判,防好“一病一虫”,守好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底线。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重点抓好清理山场和涉木企业“两个源头”监管,严格疫木除治核心措施,紧扣疫木利用关键环节,强力推进疫情防控实效。持续巩固美国白蛾疫情防控成效,各级林长积极落实防控责任制,加强护林监测队伍建设,高质量开展监测调查,科学制定防控方案,不断提升防控治理能力。
严格落实森林防灭火责任制。3104名林长带头巡林,1505个防火网格单元全部责任到人。市级成立森林防火工作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全市8个县(市、区)及国有林场开展森林防火工作督导检查,压紧压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落实。围绕物资储备、消防应急、林区输配电线整治、林下可燃物清理等方面,扎实开展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建立隐患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不断提升森林防火智能化水平,安装森林防火高空视频监控探头84部,实现重点林区“7x24”全天候火情检测。
推进国土绿化再提升
一直以来,市林业部门全面实施全周期森林经营,做大做强森林“四库”,以“挖潜扩绿”专项行动为抓手,在全市部署开展“科学绿化突破年”活动,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再提升。
在绿化要素保障上求突破。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方式支持国土绿化。加大“双招双引”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造林绿化,推广“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多元化集体林合作模式。
在村庄绿化美化上求突破。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乡村道路及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等“四旁”隙地栽植乡土珍贵树种,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大力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和民族乡村“百村千树”行动。
在农田林网建设上求突破。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做好农田林网新建和残缺林网补造,建立农业、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资金开展农田林网示范片创建,建设一批高效农田林网样板基地,带动区域农田林网快速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建、完善农田林网近 100 公里。
在国家储备林建设上求突破。科学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造、中幼林抚育以及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减人、信息化换人、水肥一体化经营等现代林业经营模式,探索一条依托市场办林场、金融支持国储林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滁州样板”。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储备林3.2万亩。
深化林业改革再提升
近年来,我市创新开展林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解决林业发展缺资金、区域生态合作缺平台等难题,林长制示范区先行区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有效推进“林长+ ”新机制。完善“林长+”部门协作机制,继续实行市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定点联系示范区先行区制度;完成2个先行区建设自评,新申报南谯区麻栎、凤阳县乡村林业为先导的先行区;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建立林权登记信息共享机制,与党校合作开展林长制进党校活动3次。
创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联席会议在滁召开,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特色产业发展等合作;池杉湖湿地加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为皖苏两省湿地共保典范;“定远县‘村企社户’联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入选长三角地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十佳案例”。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抵押林地面积14.7万亩,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28亿元。创新林业金融服务,做好“政银企”对接,推广“皖林邮贷通”“五绿兴林·劝耕贷”“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林业金融产品。做好森林保险,开发“林长制护林保”“野生动物致害险”等。
发展林业产业再提升
良好的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大转换”新路径,着力发展木本油料、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康养游、木竹综合利用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林业产业品牌建设。精准聚焦1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基地和麻栎、薄壳山核桃、苗木花卉、林下种养采及精深加工、木材和林业装备、森林旅游康养(科普研学)6个产业突破方向,探索创建“滁州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加快构建“161”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组建滁州林业产业联盟,吸纳59家企业成为首批会员,为林企与银行等无缝对接提供平台;强化“三个服务”,推进“林农点单+专家送餐”林业科技服务,培育一批林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市已培育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7家,入选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2个。
完善碳汇价值实现机制。制定《滁州市“一村万树”碳汇林建设技术规范》,持续推进滁州市“一村万树”碳汇林建设。今年以来培育高效碳汇林 10.2 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持续完善碳汇监测体系,编制申报《滁州市碳汇计量检测技术规程》《滁州市森林固碳经营技术规程》《滁州市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等 3 个地方性标准,聚力推动扩绿降碳。
打通科技成果转换通道。畅通渠道科技服务,以5个博士科研工作站和1个省级科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中心,开展林业科技服务240余次,服务涉林主体400余户;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全市共24个品种(无性系)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并得到广泛应用,新造经济林、用材林林良种使用率达到87%。
压实工作责任再提升
我市林业部门全面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着力提升林长履职效能,奋力打造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滁州样板”。
抓严林长会议、林长巡林和林长责任区制度。我市动态调整市、县级林长责任区,14个重点功能区均有林长联系;市级林长巡林45次,有效协调解决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发展矛盾问题;全市林长巡林率达100%,确保上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抓实市级林长联系林业产业基地、联系林业经营主体和联系基层林长。我市建立市县级林长联系工作责任清单,开展联系活动336次,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15项,帮助林企融资3875万元;现场办公和座谈187次,收集基层林长意见建议210余条,推动乡村林长履责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抓好省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使用。我市将平台推广列入年度“十个一”重点事项,实行高效推动、高质落实、高频监督,共印发提示单22份、通报6期、开展培训632场次,林长和护林员“林掌”APP使用推广率均达100%。
2023年,我市创新实施林长制“亩均论英雄”考核机制,将金融、社会资本等投入强度和单位林地产出以及林业企业上台阶上市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将国土绿化任务完成情况、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火灾、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林业案件等列入负面清单,借力“新指挥棒”,进一步激发履职新动能。
青山未老,绿水可期。近年来,滁州林业挺进深绿、阔步深绿,迈出铿锵步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态生产力明显提升。下一步,滁州林业将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实现林业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