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7日
第A05版:南谯新闻

让代表充分发挥作用

——南谯区人大常委会守正创新持续推深做实代表工作综述

本报通讯员杨读俊 杨华勇

南谯区辖8镇3街道共59个行政村32个城乡社区,常住人口35.8万。辖区有人大代表省级4人、市级39人、区级211人、镇级481人。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区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紧扣党委决策部署,突出代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做实代表履职保障,深化“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全面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取得突出成效。去年11月底,市人大“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现场会在南谯召开。

提优履职平台 强化阵地建设

按照“六有”标准,在镇(街道)、村(社区)高标准建设47个代表联络站,健全《代表联络站制度》《代表学习制度》《代表视察调研制度》等规章制度,设置代表履职信息公示栏,推动代表活动阵地规范化。先后出台《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工作机构联系代表的工作制度》《关于加强和改进“双联”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持续开展“两联一述”、代表集中履职等活动,密切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坚持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议制度,组织各级代表紧扣党委重点工作部署,统筹做好视察、调研等活动。去年,组织代表列席常委会议30余人次、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130余人次。

细化服务措施 保障代表履职

积极争取区委的重视和支持,在4个镇增设人大专职副主席,11个镇街全部配备高学历的年轻干部担任人大秘书,加强工作力量。全面加强代表履职培训,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中央及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把学习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代表权利和义务等作为代表应知应会技能抓紧抓实抓好。区镇两级全年通过集中授课、分级辅导、网络培训等组织学习42次1500余人次,实现“全覆盖”,切实帮助代表站稳政治立场、掌握履职技能、提高履职水平。组建好新一届市区代表活动小组14个、镇代表活动小组33个,加强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活动指导,建立定期研究代表工作制度,倾听代表履职需求,积极为代表解决履职困难,并落实无固定收入代表活动补助制度和重大节假日探视慰问代表制度,努力为代表更好依法履职提供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支持和保障。

聚力议案办理 提升工作质效

注重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抓好代表专题培训,紧扣党委重点工作部署,组织代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视察检查、法律监督,拓宽人大代表知政知情渠道,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想、有见解、合政策、接地气的高质量议案建议。坚持定期听取审议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报告,健全完善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领衔督办、工委对口督办、代表跟踪督办、对议案和重点建议结果满意度测评等机制,扎实推动代表议案建议答复落实“双满意”,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代表满意率100%。

办实民生实事 解决急难愁盼

“微实事”,体现大民生。区人大把深入开展“聚民意、惠民生”行动作为助推民生实事的有力抓手,要求各级人大代表每月至少提出1件意见建议,并建立从意见建议提出到办结落实的闭环式工作机制。结合视察“暖民心10项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项目票决制”等,开展“遍访活动”,分别由主任会议成员带队,按照联系镇街道的分工安排,做好指导、督促工作。全年驻区各级代表共提出意见建议5780件,“企业疫情防控方面存在问题”“珠龙镇群众生活用水不便问题”“黄泥岗镇民生小区道路不畅”等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圆满解决,真正把群众期盼从“纸面”落实到“地面”。

着力探索创新 汇集民意民智

扩宽代表履职渠道,零距离联系群众。在区、镇、村行政服务中心或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人大代表接待选民窗口,人员居住集中小区设立群众联系点,建立代表常态化接待群众制度,打通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开展代表“亮码行动”,所有代表公开二维码,群众手机扫码直接联系代表、反映问题,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时空”“零距离”。着力发挥代表小组作用,突出“一站一品”特色打造,夯实代表小组建设、抓实代表小组活动,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创新思路,充分挖掘代表潜力,发挥专业优势,增强代表履职针对性,打造特色代表联络站。施集镇代表小组聚焦多领域发展业态,建议助推集镇文旅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珠龙镇代表小组发挥产业带头人作用,带领群众发展蓝莓、火龙果、草莓等特色农业;龙蟠街道代表小组发挥战斗员和监督员作用,突出为群众解决120余件“微民生”“微实事”,用实际行动呼应群众需求。各代表小组履职专业化、精细化的作用不断显现。

2023-05-17 ——南谯区人大常委会守正创新持续推深做实代表工作综述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2045.html 1 3 让代表充分发挥作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