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7日
第A04版:要闻专版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谱新篇

全媒体记者李文刚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考察,并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让全市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七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5688”目标,聚焦“五五”愿景,铭记嘱托,砥砺前行,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抓铁有痕的实干、奋勇争先的豪情不断书写新的华章。

如今,在1.35万平方公里的皖东大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壮丽图景正徐徐铺展。

全力攻坚,奏响产业发展最强音

4月19日,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一季度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通报了全省一季度“竞争赛马”评议结果,滁州再传捷报,经济运行及营商环境两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交出首季“开门红”的高分答卷。这也是滁州经济运行连续5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4个季度全省第一。

七年回望,滁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由2015年1305.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61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三个县域全覆盖,站稳全省第三城位次,并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城市。

千帆竞,满目新。破译滁州加速发展背后的“密码”,是产业投资的大力拉动。

从产业多点开花到链式融合发展,七年间,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光伏、半导体、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产业链,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实行月调度、季观摩、年考评机制,全力推动我市重点产业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2022年,八大产业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在全市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中占比超70%。八大产业链以前所未有之势爆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让滁州未来不可限量、前景一片光明。

此外,抢抓“双碳”机遇,我市依托凤阳百亿吨优质石英砂资源,几年时间,先后招引隆基、东方日升、晶科等国内光伏产业头部企业落户滁州,构建起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产业链,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光伏企业57家,光伏产业产值873亿元、同比增长113%。

“双招双引”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七年来,我市坚持把“双招双引”摆在经济工作首要位置,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招才与引智并用,聚焦八大产业精准招商,在引进强链补链延链企业和项目及人才团队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全力填补产业空白。

据统计,仅2022年,市领导共外出高位推进100余批次,拜访企业近300家,特别是二、三季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周出征”,一半时间在招商;各县(市、区)和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700余天,拜访企业650多家。

当年,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478个,计划总投资2076亿元,单体平均规模4.3亿元;靶向引进战略“帅才”、产业“英才”、制造“匠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400多名、省级领军人才项目20多个、大学生1.6万多人,引进海外人才260余人,新实施大院大所合作项目65个。

如今,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产才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业已形成。

全速推进,书写东向发展新篇章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

走进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装载机、挖掘机等正在有序作业,钢筋工、木工、信号工都在各自岗位上紧张忙碌……

201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

三年多来,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期启动区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启动区9平方公里正在加快前期工作。据悉,目前累计落户功能区亿元以上项目26个、总投资676亿元。捷泰一期、博晶、华瑞微、亚芯微等项目建成(试)投产,初步形成了一个大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集聚发展的良好势头。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而作为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审时度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全力提升在一体化中的嵌入水平,争当安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

截至目前,我市共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个,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全省第一。

当前,天长—六合功能区起步区已建成8平方公里,明光—盱眙功能区签署共建协议,全面启动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

在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的大背景下,我市在全省率先揭牌成立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区、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3个宁滁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聚焦光电配套、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签约落地高端锂电材料、光伏、大型钢结构件生产制造等10余个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与此同时,与上海杨浦区建立战略合作,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建成启用,打造“科创+产业”双向飞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正式落户。全市8个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实现合作共建全覆盖,中新苏滁高新区连续5年居安徽省开发区前20强。

不仅如此,我市围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目标定位,在交通互联、服务共享、生态共保等方面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滁宁城铁(滁州段)即将通车运行,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合新高铁、宁天城际铁路、来六高速、北沿江高速等穿境而过,不断缩短我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距离;南京琅琊路小学等4所中小学在滁设立分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8个县(市、区)分别与苏浙10个县(市、区)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议,共公布1400余项“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与长三角多家知名医院和医疗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签订《南京都市圈跨区域环境污染执法联动工作方案》,开展宁滁两地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联合执法检查,落实跨界水体水污染防治措施,协商滁河陈浅断面新一轮生态补偿机制……

全心为民,绘就民生幸福美画卷

每天上午11点左右,明光市女山湖镇对龙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热闹起来,来自周边的30多位老人到这里用餐、休息。“感谢党的好政策,每天都有一荤两素三个菜,天天不重样,吃得饱饱的。”在该中心就餐的老人提起当地党委政府推行的老年助餐服务,开心得合不拢嘴。

2022年,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0项暖民心行动部署,聚焦养老服务需求,大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方便老年人吃饱吃好,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建成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220个、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207个;全市暖民心行动满意度居全省第一位。

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宏观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答好每一份“民生答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眸过往七年:我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定远县如期摘帽;聚焦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全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让千家万户端稳就业“饭碗”。2022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就业创业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一。针对城乡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旧小区、棚户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改造提升工程,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让城市“旧貌换新颜”。滁城建成区面积由2008年的44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超100平方公里,且以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强化兜底保障,连续十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会兜底救助保障工作机制体系,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几年来,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500余万人次,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近40亿元;保障城市低保对象超500万人次,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21亿元……

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市委、市政府围绕群众最关切、百姓最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好事,近十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5%以上,滁州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时光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站在新的时代潮头,全市上下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开创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崭新局面。

2023-05-1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2039.html 1 3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