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姝妤
□电子信箱:czrbxjzk@126.com
○黄玉才
方浚师联题寿州珍珠泉
卅年治水竟难归,看丛桂依然,
霜雪盈头怜我老;
一勺贪泉差免污,试烹茶坐此,
薏珠到眼有人知。
方浚师(1830-1889),字子严,号梦簪,定远人。清咸丰乙卯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讲学士、直隶永定河道等职。著有《蕉轩随录》《蕉轩续录》《退一步斋诗集》《退一步斋楹联》《袁枚年谱》《鹾政备览》《粤闱唱和集》等著作,清代“定文章”代表人物之一。
方浚师的家乡炉桥镇与寿州接壤,故土情深,因而撰写此联时不免作一番联想与感慨。上联回顾政治生涯,有30年奔波永定河道治水,珍珠泉边的桂花树还是当年模样,反观自身已是颓然老境。
下联两处用典。一处是“贪泉”。相传距广州城20里的驿道边有一眼泉,名为“贪泉”,一饮即贪,无人幸免。东晋元兴元年(402),刺史吴隐之赴任广州,路过此泉时,他偏不信邪,不但饮了贪泉的水,还赋诗以明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对自己要求愈加严格。任期届满,他乘船返回建康时,仍然与他上任之初一样,身无长物,两袖清风。其事迹被载入《晋书·良吏传·吴隐之》。
另一处典故是“薏珠”。相传“伏波将军”马援受汉光武帝刘秀之命,平息南疆叛乱。北方将士到了广西水土不服,许多人出现手足麻木、下肢水肿。随军医生也没见过这种怪病,无计可施。眼看染疾人数迅速上升,延误战事,马援命人在营门贴出告示:“凡献方治愈此病,悬赏白银五百两。”直到第七天,才有一名乞丐揭下告示,他从乞讨罐取出一把珠子似的薏苡仁,告诉马援煎水送服即可。薏苡仁,俗称苡米,形似珠子,药食同源,在当地广泛种植。乞丐献方,分文未取。将士们服下薏苡仁煎水,果然灵验,康复如初。马援凯旋时特意装了一车薏苡仁,打算回北方引种,结果被人误以为一车珠宝,告发他夹带私货,搜刮民财。马援一怒之下,当众将一车薏苡仁倾倒于漓江,谣言不攻自破。从此,薏苡仁有了“薏珠子”的美名。
方浚师在下联中用“薏珠”一词,语带双关,既是指珍珠泉泛出的气泡形似薏珠,亦藉以表明自己清白的操守。
嘉山秀水 自在明光
○毕子祥
薛时雨联题杭州府大堂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本;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葆廉隅。
图为薛时雨楹联专著《藤香馆小品》首页
薛时雨(1818-1885),字澍生,号慰农,因祖居桑根山,晚号桑根老人,全椒人。受父亲薛鑫的影响,薛时雨幼承庭训,博览群书,清咸丰三年(1853)与仲兄薛春黎同登进士第,历任嘉兴知县、嘉善知县、杭州知府。1865年辞官讲学于杭州崇文书院,著名学者谭献,诗人张预、陈豪,皆出门下。后经两江总督马新贻之邀,主持江宁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从学者众,有“状元实业家”张謇、“石城七子”陈作霖等知名人物。生平著作有《藤香馆诗删》《西湖橹唱》《江舟欸乃词》《藤香馆小品》等。
薛时雨上联提出“为政戒贪”的理念,语出《左传·襄公十五年》:“以不贪为宝”;下联提出“养廉惟俭”的路径,语出《宋史·范纯仁传》:“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颇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上联中“贪利贪,贪名亦贪”,为官贪求物质上的好处固然是“贪”,追逐浮名同样也是“贪”。所谓贪名,就是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花架子博得眼球。薛时雨此语,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下联则是强调通过节俭养成廉洁的操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别人节俭,换成今天的话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薛时雨言行一致,有口皆碑。早年任嘉兴知县,恰逢大旱,百姓无粮纳税,薛时雨下令停征,上司催粮令屡下,他置若罔闻,结果被撤职罢官。因之,浙江老百姓都说:“清官者,首推薛嘉兴。”在薛时雨任职过的杭州府署和浙闱提调官署,多处悬挂他亲撰的廉政楹联,既是对自己日常公务的警醒,亦铭刻他清廉为官的心迹。
何廷谦联题定远城隍庙
泪酸血咸,
悔不该手辣口甜,
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
但见了眼红心黑,
哪知头上有青天。
说到何廷谦,定远人不知谓谁;提起何地山,定城老一辈人几乎尽人皆知。何廷谦,字地山,定远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修编。擢升为中允,后升左右春坊庶子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署礼部侍郎。历任福建副主考官,陕西主考官,江西、广东、顺天学政。晚年精研宋学,善书法。著有《退思堂诗文集》。
这副楹联上联巧妙嵌入五味“酸咸辣甜苦”,下联嵌入五色“黄白红黑青”,形对意联,无斧凿之痕。联语告诫人们,切不可利用别人的善良去坑蒙拐骗,更不可见利忘义,攫取不义之财。全联雅俗共赏,口语入联,借用人们出于对城隍敬畏的口吻,苦口婆心,教化民风。
何廷谦为家乡煞费苦心题写的楹联,自清朝同治年间定远城隍庙重修时镌刻悬挂,直至1968年初城隍庙被当地人武部扩建时拆除,整整悬挂百年之久,接受南来北往无数人的瞻仰与膜拜。楹联的内容亦随着口碑而广为传颂,甚至被一些地方的寺庙模仿。据了解,安徽桐城的投子寺就曾复制该联。因脍炙人口,该联被收录北京西苑出版社《古今联语汇选》、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名胜楹联大辞典》。
耄耋作家吴腾凰先生的新著
《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出版发行
○贡发芹
中国作协会员、民协会员,滁州学院特聘研究员吴腾凰先生今年已86岁高龄,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笔耕不辍。近日,由吴腾凰先生与镇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史挥戈教授合作编著的43.2万字《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
全书分为三辑:书信中的革命家蒋光慈,书信中的美学家吕荧,书信中学者、作家的言说,另有附录:当代书画家谈艺术。严格遴选66位现当代文化名家,包括作家、诗人、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等,其中有茅盾、丁玲、曹靖华、吴组缃、王瑶、廖沫沙、田间、丁景唐、许钦文、赵清阁、荒芜、杨宪益、李希凡、何满子、王冶秋、史树青、李汉秋、韩少功等,通过对他们给编者本人昊腾凰先生的书信的逐封解读与剖析,对这些信件的价值予以评价,进而展示名家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也展示吴腾凰先生在革命作家蒋光慈、美学家吕荧研究上独特而丰硕的成果。
据作者介绍:“现当代历史起伏跌宕,每一封名人书信背后都隐藏着一番曲折生动的经历。本书尝试着将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历史渊源、所探讨问题的来龙去脉巧妙地融合在新颖独特的体例中,通过名人书信观察这段历史。”
作者在编著过程中纠正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史实的谬误,填补了一些研究空白,披露了现代文学名人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和人物的独特见解。实属难能可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教授为新书题词“磨合文心,萃编佳作”并作序,他在序言中高度肯定了编著者强烈的史料意识和历史意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求真意识。在编排体例上,采用私信内容分类法和来信者的身份分类法两种,涉及每位写信人,则单独成一节,每节按原信影印、来信主要内容、信件原文、信件解读、写信人生平和学术成就的顺序编排。读者可以“见字如面”,进而想见其人其事其著。编著者通过纸张与笔迹将时光定格,成为独家记忆;情感经岁月洗礼,得到更好的升华,历久弥新。作为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形成独特的人文风景。比较奇妙的还有,在文本解读中,编著者采用散文笔法再现书信往还之渊源和学人大师的风采。
本书为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的精品学术书籍,采用锁线裸脊装,用纸装帧十分考究。新书问世后,已经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赞誉。著名文化学者、《儒林外史》研究专家李汉秋说,《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内容丰富、光彩纷呈,既有名人们的经历、学术成就,还有他们各自的治学方法及独特的学术观点,更有编著者学术立场的展示。这是编著用汗水和心血润育的一座花园。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
香港著名作家董桥在《一室皆春气矣》中写道:“上一辈的人好像都比较体贴,也比较含蓄,又懂得写信比打电话、面谈要有分寸的道理。”自古迄今,书信都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而近年央视推出《见字如面》,唤起了中国人对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清明方过去,谷雨又新来”,《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这时出版,正好是阳春三月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展现出来的一道靓丽风景,而且“风景这边独好”,不妨细细一读,慢慢欣赏,定有收获。
明光市建置时间不长,1932年,析盱眙、滁县、定远、来安4县边缘地置嘉山县,1994年撤县设市。
在儿时的印记中,县城是个十分陌生、与己无涉的所在。虽然只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但在那个出行以步行为主的年代,已足够遥远。虽说一天有两班的班车,但乘客主要以机关干部和商贩为主。就当时的农民家庭收入而言,车票价格是不菲的。没事,谁愿意糟这一笔钱去县城闲逛呢?再说,乡下人进城无非是寻医问药、年轻人结婚买些家具什么的。即便有这类的需求,大家也会选择去等距离的滁州,或一百公里路程的南京,极少有人去明光(当时还叫嘉山)县城。
直到中考,我才第一次来到县城,住进一家位于韩山路的招待所。这家招待所前几年仍在经营,看起来实在是简陋不堪。但对于当时从乡下第一次进城的我来说,只能用“新鲜”“奢华”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我的感受了。招待所房子虽然矮小,但毕竟是砖瓦结构。房间里的床铺、被褥干净整洁,这是我们居住的草屋、睡卧的稻草垫无法比拟的。至于县城是什么样的,领队老师出于安全考量,考毕就将我们原路带回。固定线路的车览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模糊有限的。
中考分数出来,我考取了滁州师范,到了地级市读书,在物理空间上,进一步拉开了与县城的距离。四年后,我回到了老家乡村学校任教。出差,或访友,去县城的机会便渐次多了起来。那时县城给我的印象,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灰旧”。建筑、马路、人的衣着,都是灰旧的。且格局较小,也就是一个比乡镇街道略显繁华的集镇。
2008年,我到了城区一所学校教书,并在城里买了房。闲暇之际,我时常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满城溜达。此时的城市已非昔日的小集镇,像个城市样了。新区在不断扩建,成为主体,老城渐成偏旁。2011年,市作家协会成立,我成为协会负责人之一。协会经常组织会员开展文学采风活动,深入城市乡村、流连自然山水,而后与其他作家一道撰写讴歌家乡的文章。久而久之,明光的形象渐次在我心中清晰、具体、丰满起来。
明光虽然建置较晚,但并非没有灿烂历史。相反,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有泊岗新石器遗址、商代的珠墩遗址、南北朝时期的浮山堰、元代的法华禅庵塔、古自来桥、宋代的嘉祐院、火神庙、清代的古戏台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三峡之一的浮山堰。据史志记载,梁天监十一年,梁武帝萧衍为了抵御北魏入侵,在淮河上修筑长达4.5公里的浮山堰,目的是水灌寿阳。浮山堰工程浩大,共动用20万人,历时两年方才完成。由于当年技术所限,浮山堰建成后很快就崩塌了,决堤之水给下游许多百姓带来灭顶之灾。梁武帝的这一诗意狂为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遗址尚存,已成一处供人凭吊历史的文物景点。浮山临淮,底部有一洞穴,曰浮山洞。当年苏轼游历濠州路过此处,惊其神异,写下《濠州七绝·浮山洞(洞在淮上夏潦不能及而冬)》一诗:“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传此洞出产“淮王鱼”,肉质鲜、嫩、滑、爽。
明光位处江淮之间,自然景观虽然不能与皖南相媲美,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对生活在淮北平原的朋友来说,可以用“山水形胜”来形容。
明光是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南部岗丘起伏,系大别山余脉。国家级森林公园——老嘉山,海拔332.4米,为皖东第二高山,植被茂盛,为原始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山上杂树丛生、藤蔓摇缀、鸟兽麇集、溪水潺湲,有仙人桥、仙人洞、后沟、竹海等自然景观,以及柴王城、花果寺、红泥庵等人文景观。闲暇之时,我常潜入山中,寻觅诗意,沉迷山色,流连忘返。外地友人来访,陪同他们去老嘉山游赏,乃是首选。
有山之所必有水。跃龙湖、栖凤湖、燕子湾水库如澄碧的硕大水晶静卧于青丘环抱之中。位于老嘉山山脚、跃龙湖畔的黄寨草场,面积达五万余亩,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草场之一。离黄寨草场不远处,一个以“亲山近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静港营地,甫一问世,便受到了远近游客的青睐。景区设有房车、星空房供游人住宿。这里空气清新,夜空中的星星不化妆。
新建成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明光段,如铿锵激昂的旋律穿梭、起伏于青丘之间。因为亚洲面积最大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三界军事训练基地坐落于风景道旁,所以这段道路着力凸显军旅元素——道旁布设了诸多仿真兵器,兵器类型有66式加农榴弹炮、65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59式中型坦克、武直-10直升机等。
明光北部多湖河,地貌以平原为主。发源于定远县大金山东麓的池河穿城而过,于抹山脚下汇入女山湖。女山湖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之一,出产的大闸蟹因“膏丰黄满,味道鲜美”而闻名遐迩。秋冬时节,有朋自远方来,菜肴中,清蒸大闸蟹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本地出产的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的“明绿液”酒也是必备的。女山湖因女山而得名。女山古火山口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之一,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千里淮河于北部蜿蜒而过,甘美乳汁般河水哺育着两岸儿女,润泽着万顷良田。
东进、北扩、西连,城区面积在不断扩大,常住人口已达二十余万。近年来,明光市大力推进“工业强市”,致力打造“中国绿色涂料之都”。在美丽乡村打造方面,亦亮点纷呈。依靠村民自治而很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的“陆郢模式”“腰庄样板”在全省推广;山村“何郢”凸显“石元素”“石文化”,石板路、石头墙、石碾、石杵、石臼……尽显古老与拙朴。
当下的明光,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嘉山秀水,自在明光”,我坚信明光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