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皖东大地气象一新。
凤阳县小岗村,在铿锵锣鼓的伴奏下,“当年农家”二期里传唱着的新翻鼓词,赢得游客连连叫好,红红火火的红色旅游产业吸引了八方游客,也让这里成为游客浏览小岗必到的“打卡地”;全椒县西王镇,农技加农机,种粮大户田间管理正忙……人勤春来早的滁州,处处涌动着开局起步的滚滚春潮,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2022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乡村面貌越变越美、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滁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步伐蹄疾步稳。
持之以恒夯实农业基础
农业稳,天下安。
建设农业强市,首先要建设粮食强市。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我市《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决定》,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2022年全市粮食实现“十九连丰”、总产稳居全省第三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滁州贡献。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机械作业下,表土剥离、开挖填埋……让高矮不平的土地渐次修整如镜,来安县半塔镇红旗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中。
“我们村地形崎岖,山地多、碎田多,很多山坡上机械根本进不了地,都要靠人力,村民种地的积极性持续下降,山坡上许多耕地都成了撂荒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可以实现机械化耕种。”红旗村党总支书记庄清松说,该村近8000亩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后,将惠及全村4000余人。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8.84万亩、占耕地70.52%,连续5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域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今年3月我市入选“全国首批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单位。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我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品质化农产品的需求。目前全市水产品产能居全省第一位、生猪产能居全省第四位,重要农产品供给量足质优,2020年~2021年“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位居全省前列。
农业要强,农业科技必须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向科技和装备要产量、要产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我市深入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全市农业“大托管”面积达1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成功获批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从“传统”迈向“现代”,聚力抓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头等大事,全市上下围绕“提升产能、优化结构、增强韧性、保障收益”等全方位发力,以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的新业绩,不断向“强”而行。
量质齐升壮大乡村产业
乡村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美丽家园宜居宜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皖东大地徐徐展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我市按照“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的要求,坚持“四个不摘”原则,强化对易返贫致贫户的常态化监测,加强风险研判处置,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做到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动态清零。
用足用活农民就业、产业发展等开发性帮扶措施,持续推进“五大帮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去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9%。
初心不改、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推进农民增收向全方位拓展,力促“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
“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2022年度4263名股民每人分红650元,实现分红五连增。”1月15日,凤阳县小岗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马武俊宣读完后,一份份红包递到了股民手中。
从2017年度首次分红至今,小岗村每名股民年分红从350元增至650元。与之相应,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820万元增至1300万元。“五连增”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小岗村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力发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着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小岗村基层党建实现新提升、农村改革闯出新路子、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高质量乡村振兴“小岗样板”雏形初现。
“只有产业旺,日子才红火。守好‘米袋子’,富足村民‘钱袋子’,这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
我市始终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坚定不移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各地农业特色资源,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富民强村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用活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商协会招商等方式,以虎口夺食之势,大力开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双招双引”,以“食品+”理念精准引进一批优势产业项目,持续补链、延链、强链。
成功举办两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去年全市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188个、投资额441.8亿元,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全市拥有3个省级“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县、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97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
把资源禀赋的优势发挥出来,补短板、扬长板,形成特色,集聚发展。全市拥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0家,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和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个,形成以滁州经开区食品产业园、凤阳小岗食品产业园、来安金弘安粮食产业园等为区域中心的食品类加工集群。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
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意识,大力实施“滁”字号农产品品牌振兴工程,培育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不断提升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截至目前,我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已发展到362个,拥有2个国家级、6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全市销往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总额约470亿元。
做好做优“土特产”文章,还得加快培育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让“土特产”对接“大市场”,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围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定远县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去年该县沈娘子粉丝加工坊与能仁乡三塘村举行红薯收购签约仪式,与十余名种植户签订约100万斤的红薯购销协议。作为一家集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电商企业,企业负责人沈殷殷说,“这次收购签约,是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优质红薯统一收购,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专卖店等渠道行销全国,提升定远本地绿色生态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及美誉度,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产业”先行,在“土特产”与“大市场”的充分对接中,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中,集聚起的是滁州迈步农业强市的新动能。
内外兼修打造和美乡村
屋宇错落有致,青砖黛瓦,花竹环抱,远处青山绿水,盘活利用农村闲置住宅和闲置宅基地后,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俨然诗中的一幅山水画。
几年前的一个名不见经传小山村,如今成了南谯区重点打造的乡村游“节点”。该村立足特色,深入发展茶产业,协调推进乡村文明,全村实现“从一片叶子,到孕育一个茶村、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兴旺、村民富足、环境优美的魅力井楠,是滁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在建设农业强市的进程中,我市顺应农民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努力打造安徽美丽乡村升级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88个,来安县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市8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2018年以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连续4年在省政府考核中居前列。
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补齐农村水、电、路、网、气、环卫等公共设施短板,用绣花功夫抓好农村改厕、垃圾污水处理、村庄清洁行动、村庄绿化等重点工作,让农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4%,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乡镇政府驻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级污水处理设施达324个。明光市“陆郢模式”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来安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处理模式全国推广,天长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推进公共服务“同质同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8%。组建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建成38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37.2%。
……
让乡村宜居更宜业,滁州乘势而为,加快推动景村、产村、农旅深度融合,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链接滁州8个县(市、区),总长420公里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沿线业态不断丰富完善,全市新增建设了一批各类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培育了一批文旅新业态、新增了一批旅游镇村和“后备箱基地”4个,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双微”提升点。涌现出静港营地、月亮湾、雅琦营地、咕咚营地、卸甲店民宿等一批旅游新业态产品。
一岭分江淮,一道看滁州。
看得清、进得畅、停得下、玩得好、留得住,大幅提升的自驾游客满意度、沿线群众幸福度,带来的是这条普通岭脊线“华丽变身”,变成主客共享、游客满意的休闲道、产业道、振兴道、景观道和生态道。
依托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独特优势,整合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动滁州形成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新格局,滁州文旅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游”到“四季游”、从“一业旺”到“多业旺”的升级发展,焕发出时代活力与活力。
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12.2%。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园区17个。
乡村之美,既要宜居宜业,更要安定有序。
我市全力健全完善善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推进“党建+信访”“1+5+N”等工作机制落实,1227个村(社区)划分8542个网格,实现基层治理“一张网”,累计创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79个。
外有“颜值”,内有“气质”。一座座村庄美丽蝶变,一片片沃野展现新姿,越来越立体的乡村图景,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每一位滁州人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