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于 磊 全媒体记者王太新)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近日,滁州市“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发放《关于校外教育培训致家长一封信》,呼吁广大家长理性看待校外培训,并提醒:确需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务必做到“一用五看”,避免产生争端。
用“校外培训家长端”APP。家长可在手机应用商店或各主流应用市场下载安装官方免费软件“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通过APP查询正规培训机构名单,“掌上”办理报名、付费、选课、消课、退费。
看培训资质。学科类培训机构应同时具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教学、教研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设立核准书,并同时具有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教学、教研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或教师资格证书。所有证件、证书均应在机构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看培训行为。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以“住家教师”“高端家政”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通过教育咨询公司、文化交流公司等无办学资质的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中小学在职教师开展校外有偿补课,线下培训机构通过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开展线上培训,均属于违规培训如发现此类情况。
看收费标准。校外培训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我市学科类培训收费政府指导价为:10人以下班型为45元/课时·人次,10至35人班型为30元/课时·人次,35人以上班型为15元/课时·人次,每课时45分钟。
看培训合同。家长在付款前,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合同并仔细阅读各项条款,避免可能出现的退费纠纷和风险。建议采取线下签订合同的形式,也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线上签订。
看收费路径。各机构均应开设培训收费专用账户,由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家长务必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将所有预收费缴纳至机构收费专用账户,切勿缴纳至机构其他账户或个人账户,缴费成功后切记索要正规发票,有效避免“卷款跑路”“退费难”等问题。
市教体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已经开通了“双减”工作监督举报电话,学生家长如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发现违规培训行为时,可拨打各级教育体育、科技、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电话进行投诉举报。投诉电话已在我市各级教体部门网站(公众号)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