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神山寺大雄宝殿东侧有一古井,名柴王井;柴王井旁有一株枝繁叶茂、根部裸露于地表形似撒落的佛珠的古树名木,一直以来被人称为“佛珠树”,那就是我。
传说我一出生就与柴王井相依相偎,相濡以沫,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如今我的生长环境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景点,游人至此,多会向寺僧讨要井水,祈福祛邪;也会对我观赏称赞,并在我的周身系上红丝带,许愿祝福。
据[康熙]《全椒县志》记载:“神山石井在寺内,凿石为之……深七丈。游人以石投之,铿然有声。父老相传,昔寺僧令工凿得石一升与钱一升云。又相传为柴王井云。”此井独特之处是凿巨石穿透而得甘泉。工匠凿一升石头得一升钱,造价之高、凿石之难可以想见。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胡松观井叹曰:“石井寒泉冽,天花绕座香。”此井开凿至今已一千余载,井体完整,水源丰盈。相传建寺之始,神山之木不足以建房架梁,就从外面采买巨木百根,从长江运来,因石井与长江相通。到九十九根时,架梁工匠误认为百根已足,喊“够了”,结果那第一百根木头便杵在井中,将深不见底的石井变成了七丈深,无底洞变成了七丈井,投石砸到木头上,便“铿然有声”。计数寺僧听到“够了”时,计数佛珠便随手落地,化为井边的“佛珠树”,我就是在这样神奇且不经意间诞生的。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荣为了统一南北,命大将赵匡胤领兵驻扎神山,欲攻击南唐军事重镇滁州清流关,因神山距清流关只有三十余里。但术士谏言,柴不入厨(滁),入厨即无,此役不吉。赵匡胤则云,有神山神水,何惧之有?柴王令将士俱饮井水,大军晚饭后衔枚熄火,乘月夜开拔,由山背小路直奔滁州,浮西涧水至滁州城下,斩关而入。驻守在清流关的南唐主将皇甫晖发觉后赶快向滁州城撤兵,企图断桥自守,但为时已晚。赵匡胤一马当先,神勇无敌,率众大破皇甫晖、姚凤兵十五万并生擒二位主将。后人因柴王曾饮此井水,便名之曰“柴王井”。现井水清冽甘甜,尚可饮用。
如今,与古井年岁相当的我依然生长在井边,由于千年的风雨剥蚀,我的足部铁筋累累,裸露于外,犹如一把滚圆的佛珠有序撒落,游人目睹无不叹异。因我足部变异,人们大多不知我的学名,就以我的足部裸露在外状若佛珠之形,冠我以“佛珠树”之名。后经林业专家鉴定,我的学名实为三角枫。满山有我的同类,而唯独我的足部似撒落的佛珠并裸露于地表,确实与众不同。
(记录者:秦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