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4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是我国面向国际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展洽活动。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948家机构和组织,近万名海内外政府代表、专家学者、高端人才齐聚现场,讨论知识产权、人才交流与科技创新等相关议题。
保护知识产权 重视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技创新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在致大会的贺信中表示,中国在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1位,同时在国家专利、商标、工业设计应用和创意产品出口等多项指标中排名第一。中国拥有21个顶级科技集群,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军者。
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经连续多年稳步上升。与会专家指出,这印证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聚焦人才培养 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表示,我国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科技创新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源头供给,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2022年,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国家加快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优化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完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发现、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实施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等配套政策。
“中国的教育培训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有效推动了创新发展。”王彬颖表示,中国大力促进科技人才培养,成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
开展国际合作 携手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我们一直在聚焦如何进行国际科技创新,希望能加速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参与本次大会圆桌会讨论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霍斯特·梵格是一位生活在深圳的外籍科学家。他表示,一些突破只有通过全球合作与科学技术交流协作才能实现,而中国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会上有100余家境外专家组织、培训渠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在国(境)外专业机构展区深度交流合作。
据介绍,我国已经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在科技抗疫、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与多个国家开展了深入务实且卓有成效的合作。
(据新华社深圳4月16日电)